(以下内容从东兴证券《汽车行业研究报告:汽车生产模式的第三次变革,从旧式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目录
第一次变革:福特流水线大规模生产模式取代手工制造
第二次变革:丰田精益制造对流水线模式的持续改善
第三次变革呼之欲出
投资建议
风险提示
流水线生产模式:标准化、大规模
在福特1914年汽车装配流水线运作之前,汽车主要以手工制造。据《改变世界的机器》,“手工制造方式的产量十分低,每年生产大概1000辆或者以下的汽车。”1908年福特T型车问世,并在1914年建成的流水线上生产。福特生产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从1906年的100辆,到1921年每分钟生产一辆汽车,直到1925年平均每10秒生产一辆汽车的速度。
我们认为福特流水线的实施至少得益于以下两个方向的创新:
工艺、设备等创新使得零部件标准化成为可能
生产流程切割
借助于流水线生产模式,福特销量取得了快速增长,1923年T型车销量达到顶峰,单一车型年销量超过200万辆。
同时T型车价格也不断下降,1910年T型车的售价为780美元,1911年降至690美元。流水线模式下,1914年T型车价格降至360美元。
产品的单一化与用户需求多样化的矛盾:福特流水线工厂建成后,长期只生产一款T型车,尤其20世纪7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石油价格大幅增长,美国用户对节能汽车的需求大幅增加,但流水线模式很难快速提供多样化产品
各生产环节存在“浪费”:首先,工厂为了保障流水线顺利进行而允许不良零件流通到下一个工序,采用在最后环节返工的模式,大量返工进一步导致了工时的浪费。其次,流水线生产方式设备缺少灵活性,各个生产单元间都设有缓冲库存,过剩的库存成了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的阻力
精益制造是对流水线模式的改善
精益制造是以丰田为代表的日本车企主导的生产模式变革,丰田汽车成立于1937年,当时福特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模式并不适合日本,主要体现在:
日本汽车市场规模小,且需求更多样:1961年,日本国内汽车销量接近50万辆,而1923年的福特T型车年销量已经超过了200万辆
日本也同样缺少大批量劳工:尤其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复苏,日本缺乏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模式需要的大量劳工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