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10月财政:“加力”vs“提效”,孰更胜一筹?》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从人大常委会将国务院可提前下达地方债额度这一权利“续期”,到时隔23年后再次年内上调财政赤字率,近期财政端透露的信息无疑是积极的。今天公布的财政数据延续了积极的信号,公共财政支出增速进一步走高,且支出端往多个领域“火力全开”。可财政支出端“加力”的同时,收入端能否“挺得住”也是一大问题。好消息财政收入端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争取在经济复苏之路上“不拖后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近半年来首次正增长。从二季度起,财政收入端便紧跟经济步“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已连续5个月表现为负增长。10月公共预算收入终于迎来了增速的转正,录得3.7%(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前值-1.2%)。前10个月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已完成全年计划的86.3%,较上月明显提速。
透过税收结构来看,经济复苏的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10月税收收入同比增速为3.2%(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前值1.5%),也伴随公共财政收入增速的转正而进一步好转。根据税收收入细项数据来看,进口相关税、地产相关税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好转,但保持负增态势的个人所得税说明居民薪酬并不乐观、依旧大幅负增的证券交易印花税说明调降印花税对“量”激起的水花尚小。不过部分税种数据的干扰性较强,比如虽然今年“金九银十”汽车销量成绩还不错,但并不足以解释10月车辆购置税64.8%的同比增速,车辆购置税取得较高增速的主因在于去年低基数影响;再比如在10月社零略超预期的情况下,消费税增速却转负至-3.4%(前值35.3%),这主要受到去年高基数影响,属于中央税的消费税可被控制入库时间,因此四季度和次年一季度消费税带来的干扰性较大。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或许“加力”更大于“提效”。从8月起财政支出端便不再顾及来自收入端的限制、开始为经济“加力”。10月财政支出力度进一步加大,在去年高基数的情况下,10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录得11.9%(前值5.2%),完成全年预算的78.4%,这与近期财政发力的政策信号相吻合。
财政支出并非完全往基建等“稳经济”的方向倾斜,更多是“雨露均沾”。10月财政端基建类支出增速进一步走高至15.1%(前值11.3%),不过与之相伴的是民生类支出(增速11.0%,前值1.2%)、节能环保支出(增速21.0%,前值-2.4%)、科技支出(增速20.8%,前值35.5%)的“全线走高”。不过疫后卫生健康支出明显减弱,10月卫生健康支出下滑势头延续,其增速为-2.2%(前值-13.2%)。
政府性基金收入:持续的负增长归因于房地产拐点未现。10月政府性基金收入同比增速录得-18.4%,其“主成分”土地出让收入同比增速为-25.4%,已连续20个月表现为负增长态势。“第二本账”的持续低迷证实了目前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进而催生了今年的三大政策出台:一是房地产刺激政策以重振房企拿地信心、提振地方政府卖地收入;二是包括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在内的“一揽子化债方案”以减轻地方政府的付息偿债压力;三是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通过对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算是间接为地方政府提供缓解财政压力的“良药”。
政府性基金支出:主要受新增专项债发行影响。10月政府性基金支出同比增速录得17.7%(前值26.1%),已连续2个月保持大幅正增长态势。在政府性基金收入未出现好转的情况下,政府性基金支出增速的上行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新增专项债发行进度的影响。
风险提示:东盟、俄罗斯及其他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不及预期,对外需拉动不足;地产政策出台过慢,导致经济动力和市场信心再次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