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宏观研究 - 正文

宏观点评:“喜忧参半”的10月金融数据

来源:东吴证券 作者:陶川,邵翔 2023-11-14 09:28: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宏观点评:“喜忧参半”的10月金融数据》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超预期的10月信贷数据,市场该如何理解?PMI、CPI数据的接连转弱为拐点过后经济复苏增添了几份不确定性,而10月人民币贷款超预期新增7384亿元看似打消了顾虑,但拆分来看,回落的居民借贷、创新高的票据冲量,以及再探底的M1增速,还是跳不出“需求弱复苏”这一核心制约。
10月金融数据向市场释放的信号是,第一,政策宽信用有接续、但居民需求难站稳,结合通胀二次探底,目前出行因素回撤后的居民消费修复相较企业项目“透支”问题更显坎坷。
第二,中央财政已经开始发力,10月政府债超季节性天量新增,化债与增发国债支撑下的四季度社融同比增速料将继续回升,而这一阶段下的货币政策更多以配合为主,对市场指引较弱。
央行近期表态“做好金融支持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工作”、“将对债务负担相对较重地区提供应急流动性贷款支持”,本轮“财政发力、货币接续”与此前6月及8月央行“快速出手”的货币政策先行模式有所不同,四季度市场的增量信号更多在新项目落地以及财政后续行动上;而货币宽松落地的顺序来看,降准或在降息之前,以缓解发债下的资金紧张,降息则受到汇率压力牵制。
10月金融数据具体来看,企业短贷季初减少1770亿元,延续今年6-7月跨级后贷款冲量的到期现象,但“振幅”较去年同期收敛。
企业中长贷新增3828亿元,同比在高基数下仍未转正(去年同期信贷虽然总量偏低,但央行推出2000亿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的快速落地支撑了2022年10月企业中长贷)。我们在此前的点评中多次指出,企业中长贷托举总量是今年信贷投放的最大特点,这也同时印证了以对公长贷工具为主逆周期政策正向稳预期、产业转型、结构优化等方向迈进。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
而对此央行此前就已做提前部署:9月20日央行提出“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以高质量金融服务助力高质量发展”;9月27日央行三季度例会表示下阶段工作“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今后信贷投放料将更加注重质效,城中村改造、平急两用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三大工程”无疑是重点金融支持方向,我们预计11月及12月对公长贷投放节奏趋于平稳。
居民短贷减少1053亿元,为历史同期低点,降幅大于受疫情扰动限制消费场景的去年同期。考虑到订单支付向前错位,双节的消费热度对10月居民贷款构成的支撑有限,反而体现出需求集中释放后的“淡季更淡”现象。
居民中长贷新增707亿元。在去年疫情影响下居民就业及收入预期低迷、基数偏低的背景下同比微增375亿元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9月末存量房贷迎批量调整,央行数据显示本轮下调涉及规模超22万亿元,平均降幅73bp,相当于户均每年减少利息支出3200元,对居民收入及按揭早偿压力有一定缓解。观察RMBS条件早偿指数,10月环比回落25个百分点,但仍高于去年同期;另一方面,楼市“银十”平淡收官,多地挂牌量高增但交易温和。
票据融资季初大幅“补位”,同比多增1271亿元。10月票据利率震荡,全月中枢下行,显示经济回升动能不足背景下季初实体融资需求偏弱。票据冲量规模不及今年7月,近期资金面紧张可能有所限制。信贷整体弱势下非银贷款趋于增长,同比多增948亿元。
直接融资方面,10月多省市集中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叠加剩余地方专项债供给放量,政府债在金融数据小月天量新增1.56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企业债同比少增1269亿元,资金利率偏紧下部分企业融资可能转向信贷。
非标方面,信托、委托贷款同比变动454亿元、-899亿元。经济修复整体动能偏缓,表外压降力度仍维持较低水平。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今后金融表外融资渠道支持地产行业或有所放量。
中央财政发力下10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反弹三个百分点至9.3%,M2增速维持在10.3%,M2-社融“剪刀差”继续收窄。10月M1同比继续下探至1.9%,企业预期的拐点仍未到来。
风险提示:政策定力超预期;海外提前进入衰退导致出口超预期萎缩;信贷投放节奏超预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东吴证券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