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的讲话》解读:不一样的跨周期与逆周期》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2023年11月8日,在2023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家外汇局局长潘功胜发表讲话。指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关系,为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维护国际收支平衡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我们的分析:
不一样的跨周期与逆周期,总量和结构工具并行。当下中国经济面对的挑战更多是中长期结构性问题的显性化,在此背景下货币政策强调“跨周期调节”和“逆周期调节”,是不同于传统理解的。经济转型期的跨周期调节兼顾承托经济总量稳定增长的属性,货币政策会增加促进经济增长的权重,因此现阶段的跨周期调节货币政策目标属于中性偏松,与市场一般认为跨周期调节意味着货币中性偏紧是不同的,央行近期强调跨周期调节并非意味着流动性边际收紧。同样,经济转型期的逆周期政策则意在对冲新旧动能切换过程中的下行风险,并非强力刺激经济。总量工具保持积极,对经济保持合理增速以持续的政策支持。结构性的货币工具则聚焦经济转型,围绕做好“五篇大文章”展开,包括“科技创新、民营小微、先进制造、绿色发展、普惠养老等”
以自然利率为锚实施跨周期利率调控,降息是中长期价格工具的方向。央行强调“保持利率水平与实现潜在经济增速的要求相匹配”。我国潜在经济增速一致预期是逐步下滑的。白重恩在2017年测算提出,中国各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2021~2025年间降至5.57%左右、2026~2030年间降至4.82%左右。央行调统司课题组测算我国潜在增长率2023年在5.5%左右,之后下滑。从历史水平来看,政策利率平均低于潜在增长率250bps左右,与潜在增速5.5%匹配的名义政策利率水平在3.0%左右。现阶段1年期LPR利率水平在3.45%,仍然偏高。
防风险工作聚焦中小金融机构、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三方面。防范房地产市场风险外溢是重点工作,央行下一阶段支持政策在供给端。稳定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针对“三大工程”可能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提供中长期低成本资金支持。配合地方政府化解债务风险,央行可能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必要时提供应急流动性。
我们的判断和政策预期:四季度存在降准可能。2024年进一步降息继续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以持续支持经济回升、降低债务成本配合化解金融风险。对于货币信贷和融资总量,除了“增长合理、节奏平稳”之外,强调“效率提升”,预计政策将引导提升存量贷款的使用效率、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