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宏观研究 - 正文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点评:润泽实体经济,“加瓦”地产新模式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以下内容从西南证券《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点评:润泽实体经济,“加瓦”地产新模式》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点评
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也是中央金融委、中央金融工委组建后,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度召开(此前五次均为“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此前,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通常5年召开一次,1997年、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都召开过,每次召开的背景、主线都不相同,但从共同点上看,金融服务实体、金融监管、金融系统改革、防范化解风险等话题都有涉及。
本次会议提出未来五年金融工作的目标是:“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全面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金融体制,优化金融服务,防范化解风险”,与此前提法不同的是,本次会议首次提出要建设“金融强国”。我国目前属于“金融大国”,十年来,我国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规模均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场投资者超过2亿人,但距离“金融强国”还有差距,需要继续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以下我们将从强化金融服务实体、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稳健货币发挥双重功能、构建房地产新模式、金融高水平开放等五方面进行重点解读:
金融服务实体为根本宗旨,做好五篇大文章。会议指出,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切实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截至今年9月末,我国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2.78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新增19.75万亿元,同比多增1.58万亿元;三季度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8.4万亿元,新增4.8万亿元,同比多增0.98万亿元;三季度末,高技术制造业贷款同比增长22.5%,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同比增长22.8%,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融资余额增速超过30%。在信贷投放稳步增长的同时,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有效降低,三季度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47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同比下降0.32个百分点。此外,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会议强调,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发展多元化股权融资,培育一流投资银行和投资机构,促进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上市公司“壳价值”被压缩,数据显示,深市重组标的2020年至2023年1-9月的平均评估增值率分别为262.63%、231.00%、156.76%、162.16%,交易估值逐步回落。总体来看,会议强调了金融服务实体的总基调,重申了活跃资本市场,且点明五大重点支持的领域,未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让利实体将持续深化,新科技、新赛道、新市场等将是金融支持的重点领域。
防风险重要性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全面加强。会议再提金融供给侧改革,强调“防控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2019年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次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金融队伍的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为重要支撑”,这也指明了后续金融供给侧改革中金融队伍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升将是重点之一。同时强调,“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在本次会议中,“监管”出现了20次,提出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同时提出要“完善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严格中小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发挥保险业的经济局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根据不同的机构的特点,更好的发挥其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更好赋能。在监管领域中,聚焦地方债和房地产两大领域,强调“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2022年我国中央政府杠杆率为21.4%,与部分发达国家及新兴市场国家相比处在较低水平,但地方政府杠杆率(含隐债)高达76.1%,超过了60%的国际警戒线,本次会议提出“优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结构”,这也意味着,在本轮特殊再融资债发行完成后,中央政府加杠杆、地方政府压杠杆的趋势仍有望将进一步持续。房地产领域的监管,主要是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这也切合于此前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风险,为保交楼提供重要的制度监管保障。
货币政策坚持稳健基调,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不断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管好货币信贷总闸门,始终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优化资金供给结构。今年以来,央行已两次降准降息,积极货币政策的势能不断增厚。总量上,保持流动性和货币信贷处于合理水平,持续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结构上,精准滴灌强化对普惠、科创、绿色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加大金融支持民企发展力度,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金融政策。价格上,引导融资成本下降,企业贷款平均利率处于历史低位;指导金融机构合理调降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促进储蓄向消费、投资转化。8月下旬以来,资金利率经历了上行到震荡的走势,10月16日,央行超额平价续作MLF,为第11个月超额续作MLF,规模创2020年12月以来最高,有助于补充金融机构流动性。10月14日,据中国人民银行,潘功胜表示,下一步要持续用力、乘势而上,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加快经济良性循环,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货币政策短期或延续宽松基调,2023年11、12月还有1.5万亿元MLF到期,地方特殊再融资债的发行仍在进程中,四季度降准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国内经济仍处于回稳向上的阶段,不排除年内仍有10bp左右的降息空间。
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加强“三大工程”建设构建发展新模式。本次会议首次用较多篇幅阐述了对房地产行业的监管要求、发展支持及新模式建设。提出“健全房地产企业主体监管制度和资金监管,完善房地产金融宏观审慎管理,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近两年,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7月政治局会议提到“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适应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适时调整优化房地产政策”。去年房企融资“金融16条”、“三支箭”齐发,今年7月以来,监管层对房企融资予以多次支持,多家房企在政策支持下推动了债券发行。后续若楼市持续偏弱,金融业有望继续加强对房企融资的支持;新模式方面,会议强调“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三大工程”指的是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中央多次提到“三大工程”,9月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提出在大城市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推动建立房地产业转型发展新模式。2024年专项债投向中保障性安居工程领域新增城中村改造、保障性住房两个投向。现阶段,由于出生率下降、城镇化进入下半场、人房矛盾突出等问题,房地产业此前粗放式高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后续的新发展模式或是“双轨制”,其中保障房的建设有望提速,保守估计明年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或超万亿元。
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建设“金融强国”。本次会议两次提及“金融高水平开放”,主要包括:一,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即通过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国内举措与国际制度对接,来实现金融开放国际与国内制度的统一性和协调性,这对我国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性、金融市场的结构性以及金融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的意见》,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商投资企业国民待遇、提高投资运营便利化水平等,后续稳外资有望持续成为政策关注重点。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方面,此前上海对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有所实践,内容包括跨境人民币业务、自由贸易账户、投融资汇兑便利方案等,其成功经验有望逐步推广;三,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强外汇市场管理,后续我国金融开放将以人民币可自由使用和国际化作为基础和重点,2022年末,人民币国际化综合指数为3.16,较上年上升5.9%,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持续提升。随着地缘政治格局分化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大宗商品计价和结算、向境外投资者提供人民币资产以及加快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等,为增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期间对外汇市场的管理将继续加强。
风险提示:国内政策落地不及预期、海外波动超预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西南证券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