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信达证券《银行行业深度研究:“金特估”的逻辑》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本期内容提要: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是未来的发展方向。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于2022年金融街论坛年会上进一步提出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估值体系”(简称“中特估”),重点在于推动上市公司价值重塑,促进金融资源服务国家战略。2023年5月,沪市金融业专题座谈会聚焦“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促进金融估值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简称“金特估”)。我们认为,“金特估”与“中特估”一脉相承,核心是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转型。作为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制造业大国,我们可以借鉴德、日两国经验,探索我国金融业支持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道路。
我国正在不断优化金融供给,推动供需平衡。
1)客群:发展普惠小微业务,推动金融供给下沉。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抗风险和融资能力较差,普遍面临较大资金缺口。近年来,随着我国不断出台普惠金融相关政策,普惠小微信贷投放大幅增长,截至2023年3月末,普惠小微信贷规模较5年前增长约2.74倍,占比较5年前增长约6pct。未来普惠小微贷款服务范围有望进一步下沉。
2)行业:支持高端制造业,打开未来发展空间。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高端制造业成为了竞争的关键性因素。中国与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一系列政策指引下,银行信贷有望向制造业倾斜,推动我国高端制造业稳步前行。
3)区域:加强中西部及东北地区金融供给。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并不平衡,中西部地区与东北地区差距较大。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银行贷款投放,中西部及东北地区社会融资规模处于上行通道。
4)技术: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对银行来说,数字化转型可以扩大客户覆盖度、提升客户服务效率,降低经营成本。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金融业数字化转型也在稳步推进,银行业数字风控得到有力保障。
我国目前所处经济转型时期与德日20世纪70年代转型时期相似。中国与德日均为制造业大国,且转型期间均以间接融资为主导。此外,德日两国转型期间均重视中小企业发展,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同样需要重视其发展。
德日转型期间一系列举措为我国金融业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其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1)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体系,助力中小企业发展。包括完善相关法律,做好政策顶层设计;多举措提供融资,合理分散融资风险;建立统一估值体系,优化融资流程。
2)推动银企关系长期稳定,拉长信贷久期。我国中小企业融资期限相对较短,可借鉴日本经验,推动构建核心银行制度,拉近银企关系,以提升银行决策合理性。
3)完善征信与信息披露体系,加强金融供需信息透明度。与德国相比,我国征信体系尚不完善,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现象较为普遍。我国应逐渐加强征信体系建设,优化银企关系。
实体经济反哺金融:
1)扩大银行信贷投放空间。德国、日本高端制造业发展促进银行贷款业务扩张。当前我国制造业贷款在贷款总额中占比高、需求旺盛。实体经济转型带来制造业贷款增长有望扩大银行信贷投放空间。
2)逐步解除银行预算软约束。日本转型初期以政策引导金融让利实体经济。但随着转型逐步深入,企业产品竞争力提高、盈利能力增强,对优惠资金和优惠政策的依赖减弱,银行得以摆脱政策约束。对于我国而言同样如此,随着实体经济转型推进,转型初期遗留的银行预算软约束问题有望逐渐得到缓解。
3)保障金融体系稳定。①借鉴德国经验:制造业蓬勃发展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系统稳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得益于制造业和中小企业的稳健发展,银行可以在金融危机中有效控制不良贷款率和信贷投放增速,保证银行体系以及金融体系的稳定。②借鉴日本经验:日本受房地产与股市泡沫破裂影响步入“失去的十年”,银行业风险持续暴露,经济转型成果不及德国。③中国现状:在经济对房地产依赖度较高的情况下,我国正一边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边防范房地产业系统性风险,从而优化银行底层资产质量,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
建议关注具备高端制造、普惠金融、数字化转型优势的银行:结合上市银行在这三方面的综合表现,建议重点关注各方面表现都较为突出的国有大型银行,其中,中国银行、农业银行综合表现较优;股份制银行建议关注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
风险因素:宏观经济复苏不及预期;逆周期政策效果不及预期;息差下行压力超预期;资产质量压力超预期。
相关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