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业务走出集采影响,药品和支架续标顺利,业务平稳过渡公司核心业务走出集采影响,业绩实现平稳过渡。2019-2020年公司重磅产品心血管类药物、冠脉支架相继纳入集采,2021-2022年又相继完成续约中标,公司其他业务如冠脉通路类、电生理类耗材、先心病用封堵器、吻合器、超声刀、生化试剂均已纳入联盟集采并中标,带量采购政策对公司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小。
底层研发扎实,新产品不断推出,优秀管理层引领公司发展公司是国内医疗器械领域的龙头企业,在材料研发领域有较强的积累,公司也有多款产品引领行业发展。冠脉介入领域的“药可切”等创新产品组合快速弥补金属支架集采带来的影响,“介入无植入”的理念从生物可降解支架延伸到可降解室缺损/房缺损封堵器,而且也能将对材料技术的理解进一步延伸到医美领域(如玻尿酸、聚乳酸注射),同时公司内生和并购同行,扩大对有广阔发展前景领域的战略布局,如消费医疗领域的OK 镜、隐形正畸等。
未来几年,公司持续每年有4-5 个新产品推出上市,促进公司快速发展。
公司过去10 年,归母净利润从2012 年的4.03 亿元,增长到2021 年的17.19 亿元,2012-2021 年归母净利润CAGR 约17.49%。
而且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又适时抓住新冠抗原检测等需求爆发机会,这些均突显出公司管理层在面临复杂的外界环境时,拥有的战略方向感和嗅觉。
公司是国内心血管领域的平台型企业,估值提升空间大公司深耕心血管领域,业务结构多元,渠道资源丰富,产品在各级医疗机构中有较好的口碑。公司股权激励也持续驱动中短期公司业务发展,22-23 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1.33/24.5 亿元,同比增速不低于14.99%/14.86%,业绩实现的确定性高。
而且我们认为随着医疗器械、药品的集采范围推进,平台型企业将会在“集采的存量竞争”中获胜,并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未来也能够进一步凭借创新产品巩固竞争优势,中长期看估值有较大向上提升的空间。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收入端有望分别实现100.22 亿元、108.08 亿元、126.65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约-6.0%、7.8%和17.2%,利润端2022-2024 年归母净利润有望分别实现22.68 亿元、25.07亿元和29.6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约31.9%、10.5%和18.1%。2022-2024 年对应的EPS 分别约1.21 元、1.33 元和1.58 元,对应的PE估值分别为18 倍、17 倍和14 倍,考虑到公司逐渐走出集采影响,公司是平台型的心血管领域龙头企业,后续产品管线丰富,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在研产品临床、商业化推进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