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行业研究 - 正文

汽车行业2023年度策略报告:穿越周期,寻找α向上的智能电动增量赛道

来源:信达证券 作者:陆嘉敏,王欢 2022-12-21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2022年回顾:疫情短期冲击,供需企稳向好,总量长期仍有向上空间。

总量维度来看,2022年行业分别经历疫情冲击触底(1~5月)、政策刺激回升(6~9月)再到疫情散发需求转弱(10~12月)三个阶段,增速呈现触底回升后再放缓走势,我们预计2022年全年汽车销量有望达2700万辆,同比+3%。长期来看,考虑到我国当前较低的汽车保有水平,我们认为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的拉动下,中国车市总量长期仍有一定向上增长空间,中短期难言见顶。结构维度来看,2022年中国车市呈现三个明显特征:1)能源结构加速切换:电动对燃油的加速替代,电动车渗透率持续快速提升;2)乘用车受政策扰动前低后高:购置税优惠政策刺激下乘用车销量增速快速上行,提振明显;3)商用车周期底部企稳回升:商用车最差时刻已逐步过去,正迎来拐点向上。估值维度来看,汽车板块估值接近历史三年平均值,电动智能变革加持下,我们看好未来板块估值中枢持续抬升。

2023年展望:行业“危”“机”并存,于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2023年行业面临不确定性较多,政策端来看,新能源车补贴退出、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或退坡,政策刺激力度减弱;供给端来看,疫情反复,新增确诊病例数不断增加,或对汽车产业链供给及运输形成一定压力,且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或对企业成本管控带来一定影响;需求端来看,刺激政策退出、疫情扩散或短期抑制部分乘用车需求,减弱汽车消费复苏弹性。2023年面对汽车行业诸多不确定性,我们建议更多关注其中的确定性趋势,挖掘投资机会:1)“新能源”对“旧能源”的替代趋势:新能源车仍处于渗透率S型曲线上升期,优质车型供给增多,同时混动蓬勃发展;2)汽车从“功能机”升级到“智能机”的升级趋势:智能化在政策端和供给端双重发力,激光雷达等感知硬件成本大幅下探,助推高阶智能驾驶快速普及;3)自主品牌整车从“国内”走向“海外”的全球化趋势:自主品牌在三电技术和智能驾驶相关领域逐步建立起竞争优势,国内份额提升,出口增长明显,有望加速走向海外;4)零部件供应体系从“金字塔”到“扁平化”的国产替代趋势:传统的金字塔式多级供应链体系正在向扁平化的多主体协同模式转变,在自主品牌份额提升的背景下更有利于本土零部件厂商崛起。

乘用车投资逻辑:从“新车周期+技术储备”出发,把握自主品牌龙头,关注混动、出口、智能化三条主线。新车周期维度:分车企看比亚迪、吉利、蔚来、大众新车型较多,整体看自主品牌整体的新车规划最多,有望在2023年取得较好的表现;技术储备维度:比亚迪和丰田混动技术较为领先,特斯拉和新势力车企纯电技术较为成熟;智能化方面,各车企都有相应布局但并未形成特别具有体系的智能化品牌,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日益增加,智能化配置有望成为更重要的卖点。

零部件投资逻辑:从“市场空间+竞争格局”出发,按【单车价值量】+【渗透率】+【国产化率】共振向上,精选汽车零部件优质赛道。2023年零部件标的优选可以穿越周期的高成长赛道。市场空间角度:以价和量来衡量,主要把握电动智能化趋势下“单车价值量”和“渗透率”可持续提升的成长赛道。我们认为该角度下主要的驱动力来自于汽车电动智能化带来的增量零部件,以及可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品类扩张。

竞争格局角度:以“国产化率”来衡量,关注现阶段国产化率较低且外资/合资集中度较高,基于本土零部件企业技术及产品逐步成熟、响应速度更快、成本优势更强,以及车企供应链可控、日德美系供应商或随其绑定主机厂销量下滑逐步出清等因素考虑,本土零部件厂商有望加速国产替代,获取市场份额。综合市场空间及竞争格局,我们主要推荐【线控底盘、线束线缆、智能座舱、一体压铸、电驱动】等高成长优质赛道。

投资建议:我们认为2023年汽车行业投资核心是在行业β或放缓的背景下,寻找智能电动变革下,α向上且确定性较高的赛道及标的:1)整车从新车周期+技术储备角度出发关注自主品牌龙头企业【比亚迪、吉利汽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等,新势力【蔚来、理想、零跑、小鹏】等。

2)零部件把握智能电动核心增量零部件赛道:把握技术升级趋势,按【单车价值量】+【渗透率】+【国产化率】三维度筛选,现阶段重点看好【线控底盘、线束线缆、智能座舱、一体压铸、电驱动】等高成长高弹性赛道。①线控底盘【伯特利、中鼎股份、保隆科技、拓普集团、耐世特】等;②线束线缆【卡倍亿、沪光股份】等;③智能座舱【德赛西威、均胜电子、常熟汽饰、华阳集团】;④一体化压铸【文灿股份、广东鸿图、爱柯迪、旭升集团】;⑤电驱动【英搏尔、欣锐科技】等。

风险因素:国内外疫情反复、经济增速放缓导致车市需求承压、汽车销量不及预期、新能源补贴退出导致新能源渗透率增长不及预期、自动驾驶技术安全风险及关键部件成本因素或导致智能化落地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等。





相关附件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