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于核工业系列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是中核集团合格供应商。公司成立于2015 年,成立以来即专注于核工业系列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研制和开发,主要产品包括核工业系列机器人、核工业智能装备、非核专用智能装备等,2022H1 收入占比分别为41.3%、47%、0.2%。产品应用领域覆盖核燃料循环全产业链和先进制造业,应用于核工业、新能源电池、医药大健康、国防军工、职业教育等领域。公司是中核集团合格供应商,与中核集团、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等大型央企下属单位以及南都电源、东阳光集团等知名公司建立了良好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
技术与产品优势奠定公司竞争优势,在手订单充足。公司骨干人员毕业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院校,研制出自身独有的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积累了大量核工业智能制造的基础数据,并基于此形成了产品及设计的企业标准,核工业产品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电随动机械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的电随动机械手、分析用取样机器人等具有明显的产品优势。而且公司从公开信息中统计了2018 到2021年8 月30 日之间中核集团核工业机器人和智能装备主要供应商的中标情况,公司占比最大,目前看处于比较领先的位置;公司具有一定的行业先入优势,目前与中核集团下属单位、航天科技集团下属单位等多家客户建立了深度合作。产品及客户优势使得公司在手订单较多,截至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核工业系列机器人在执行的订单金额合计为2.09 亿元,公司电随动机械手在执行的订单金额合计为1.41 亿元。
乏燃料后处理是公司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市场空间广阔。核燃料循环产业是整个核工业产业链的一环,目前公司产品应用领域已逐步覆盖核燃料循环全产业链,乏燃料后处理环节是公司核工业产品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2019-2021 年,公司在乏燃料后处理领域的产品收入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0.20%、43.52%和33.20%。在手订单中,乏燃料后处理领域的订单金额占总订单金额的比例为68.83%。国内乏燃料产生量与后处理能力之间严重不匹配,保守估计2022 年将产生乏燃料1395~1674 吨,同时按5.4%的增速对乏燃料产出做保守估算,预计到2035 年最少将产生乏燃料2764 吨,而以中值估算的话,这一数字是3040 吨。但目前国内乏燃料后处理能力匮乏,乏燃料处理能力仅为50 吨/年,假设乏燃料的产量与乏燃料后处理厂建设完成后的处理能力达到平衡,则到2035 年国内应该具备年处理2760 吨乏燃料能力。假设一个后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为800 吨/年,则估算我国需要建设3—4个后处理厂,800 吨/年后处理厂投资规模约为1500 亿元,由此推测2035 年前我国乏燃料后处理厂建设投资总规模将达4500~6000 亿元。根据《The Costof Reprocessing in China》,一座乏燃料后处理厂的设备投资占总投资比例约为39.84%,公司选取20%作为乏燃料后处理厂设备投资中现有智能装备投资的占比进行测算,保守测算我国乏燃料后处理厂在2035 年前的智能装备投资规模将达358.4~478 亿元,平均数为418 亿元。另一方面,随着中核集团“数字中核”战略的逐步推进以及核工业装备领域智能化水平的提升,预计未来5~8 年核工业装备智能化比例有望达到56.56%。由此估算我国乏燃料后处理厂的设备投资规模将达1013 亿元至1351 亿元,平均数为1182 亿元。从而得出2021 年至2035 年中国乏燃料后处理领域智能装备投资额预计为418 亿元至1182 亿元,按直线法简单均摊,每年投资额约28 亿元至79 亿元。
不断拓展其它核相关领域,积极拓展先进制造产业领域。除了深耕核燃料循环产业外,公司正积极进入核设施退役处理产业、核技术应用产业、核辐射防护产业等核相关领域。除核工业环境应用之外,公司的产品还应用于新能源电池及医药大健康领域。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利用核领域高端装备的技术和研发优势,开发非核领域的高端智能装备,进一步拓展新能源电池、医药大健康行业,服务行业领军企业,同时顺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根据智能制造相关“1+X”产学合作的需要,研制高端智能教学装备。
盈利预测、估值分析和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2-2024 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05 亿元、6.88 亿元、8.72 亿元,同比增长44.7%、36.4%、26.8%;分别实现净利润1.20 亿元、1.73 亿元、2.35 亿元,对应EPS 分别为1.45 元、2.10 元、2.85 元。以2022 年11 月22 日收盘价77.09 元计算,2022-2024 年PE 分别为53.1X、36.7X、27.1X,考虑到核工业领域政策支持及智能化趋势下公司市场空间将有效提升,作为核工业领域机器人和智能装备的领先供应商,未来公司业绩有望持续提升,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
风险提示:业务集中于核工业领域及该领域产业政策变化的风险;核工业领域智能化程度不及预期;研发失败及技术更新迭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