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与磷酸铁锂并行发展,高镍化大势所趋补贴影响减弱,市场竞争造成了车厂电池厂的合理选择,不同材料特性对应了不同的应用领域,而应用领域发展决定了材料的占比变化,从而磷酸铁锂与高镍三元并行发展。 高镍在三元材料内份额从 2019年12.5%快速提升至 38.3%,核心地位预计将进一步提升。
四个维度考量高镍,技术壁垒构筑盈利护城河,单位经济性凸显a. 低钴利于成本管控,高镍利于能量密度;
b. 性能优势、 制备壁垒、 资本开支造成了较高吨成本,同时也决定了高加工费与高毛利: 高镍约 3-7pct 毛利优势;
c. 近年随原材料成本上涨,但高镍吨成本较中低镍涨幅较小,瓦时成本差异逐步收敛,且形成成本优势: 敏感分析高镍度电成本优势-5~24元;
d. 等电量与等电池重量综合考量整车成本、带电量、重量,高镍更高的克容量和压实密度,有效降低体积及重量,带来长续航、轻量化;
更进一步伴随行业产能扩张释放、 技术工艺优化良率提升、单位产品的营业成本有望继续下降, 高镍正极有望维持较高毛利水平与更经济的瓦时成本, 因此三元正极企业纷纷加大高镍布局,市场加速向高镍化倾斜。
高镍正极增量空间广阔, 三元正极竞争格局持续优化新能源汽车高景气度驱动高镍三元市场增量空间广阔, 2025年全球高镍正极需求预计达 156万吨, 5年复合增长率 46%。 正极材料行业快速发展期,技术更迭快、 产品多产能扩张谨慎、成本加成定价模式造就了格局较分散, 但格局正逐步优化, 2018年 CR3/CR5分别 31%/48%,2021年已经分别提至 38%/56%, 结构上一线厂商基本满产满销供不应求,前期低端产能逐步淘汰, 行业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 且随着技术稳定、 生产工艺成熟、 产能释放、 客户格局带动,正极集中度提升将是大势所趋,具备技术、资源、产能、客户优势的企业将在行业中脱颖而出。
投资建议: 建议关注高镍龙头容百科技,国际化布局领先的当升科技,成本优势显著的长远锂科,一体化布局完备的华友钴业。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发展不及预期; 相关技术出现颠覆性突破; 行业竞争激烈,产品价格下降超出预期; 产能扩张不及预期、产品开发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