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美元计价下,11月出口同比 21.1%(前值 11.4%),进口同比 4.5%(前值 4.7%),贸易差额 754.3亿美元(前值 584.4亿美元)。
人民币计价下,10月出口同比 14.9%(前值 7.6%),进口同比-0.8%(前值0.9%),贸易差额 5071.0亿元(前值 4018.0亿元)。
1、11月出口同比增加 21.1%,继续刷新年内新高。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欧美经济复苏带来的全球经济重启,二是国内生产改善明显。首先,各国经济复苏拉动外需回暖。11月摩根大通全球制造业 PMI 升至 53.10,美国 ISM 制造业 PMI 为 57.5,欧元区制造业 PMI 回落至 53.8,均连续多月处于荣枯线之上,而日韩东盟的制造业 PMI 萎缩也进一步放缓。此外,欧美疫情的二次爆发支撑了防疫物资出口。其次,国内生产逐步改善,与稳外贸政策双管齐下,利好出口。从国别上看,10月我国对美国同比大幅上升至 46.1%(前值22.5%),对日本出口增速回升至 5.3%(前值 5.7%)。从其他国家来看,对欧盟出口同比由负转正为 8.0%(前值-7.0%),对香港出口扩大至 12.1%(前值4.3%),对东盟出口涨幅略升至 10.0%(前值 7.3%)。从贸易方式上看,一般贸易同比增幅扩大至 25.0%(前值 16.8%),来料加工贸易同比由正转负扩大至15.7%(前值-1.2%),一般贸易总体趋势较好,但本月来料加工贸易大幅改善,我国制造业修复依然在进行时。最后从商品类别来看,高新技术表现较好,机电产品出口本月也大幅上涨,同比分别 21.1%(前值 4.2%)和 25.0%(前值 12.9%)。劳动密集型产品同比升至 8.3%(前值 2.6%)。
2、11月进口有所回落,同比 4.5%,主要与去年基数相对较高有关,从数据来看,中美贸易协议的推进,叠加国内经济复苏,投资拉动,进口有望保持相对稳定。进口增速有所回落,主要与去年基数相对较高有关,11月中国制造业PMI 小幅上涨至 52.1,其中进口分项继续保持荣枯线以上(50.8),表明内需继续呈现加速修复的状态。从量的角度看,原油进口量同比保持跌幅为-0.8%(前值为-6.5%),铁矿石进口量同比回落至 8.3%(前值 14.9%),铜材进口量同比回落至 16.9%(前值 43.7%)。此外,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量同比由正转负,大幅下降至-10.9%(前值 66.5%),大豆进口量同比回落至 15.8%(前值40.6%)。从国别来看,我国对美国进口同比略微下降至 32.7%(前值33.4%);对欧盟进口同比回落至 4.49%(前值 9.03%),对香港进口同比进一步下降至-4.65%(前值-1.0%)。
3、11月出口数据继续刷新年内高点,进口有所回落,但总体保持相对稳定,中国外贸环境逐渐走出疫情的黑暗时期,继续向好。具体来看:第一,出口展现出强大的韧性,主要受益于海外市场逐步回暖和中国生产的快速修复。全球经济重启,海外需求 4月以来逐步改善,出口数据连续 7个月正增长,防疫物资出口和线上经济起到了大幅支撑作用。另一方面,疫情发生以来,我国生产的改善明显好于海外,叠加海外年末圣诞季需求增加,是对出口重要的支撑。
需要注意近期人民币有所升值,可能对出口造成部分滞后压制。第二,进口虽有所回落,但总体保持相对稳定,表明内需继续呈现加速修复的状态。一方面,随着国内经济继续修复,铁矿石、铜材、汽车和汽车底盘进口量继续扩张;另一方面,中国对美国进口继续加速,得益于中国在落实第一阶段中美协议中加大对美国农产品的采购,中国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第三,未来看,随着全球经济逐步恢复,预计出口继续保持相对高位,进口增速则相对稳定,需要进一步关注海外疫情对进出口可能造成的扰动。一方面四季度进入传统需求旺季,外贸有望保持高景气度,另一方面海外疫情反弹使得需求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叠加美国财政刺激、英国脱欧等地缘局势的不确定性,贸易保护主义和去全球化大幅出现,是需要关注的风险点。
风险提示:疫情发展失控、政府应对不当、行业影响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