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11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2.1(前值51.4),非制造业PMI为56.4(前值56.2),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5.7(前值55.3)。
1、11月制造业PMI相对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创2017年10月以来的新高。
需求改善有所加快,价格环比继续回升。
(1)供需角度看,生产较上月上行(+0.8至54.7),新订单指数上行(+1.1至53.9),经济继续保持平稳修复态势。
(2)采购库存角度,原材料库存在收缩区内上行(+0.6至48.6),产成品库存在收缩区间内上行(+0.8至45.7),采购量上行(+0.6至53.7),制造业主要原材料、产成品库存量降幅收窄。
(3)从价格来看,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大幅上升(+3.8至62.6),出厂价格指数上行(+3.3至56.5)。
(4)进出口看,进口在扩张区上行(+0.1至50.9),出口上升(+0.5至51.5)。
(5)就业压力仍处于荣枯线以下。从业人员指数较上月上行(0.2至49.5)。
(6)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上行(+0.4至53.0),中型企业上行(+1.4至52.0),小型企业上行(+0.7至50.1);小型企业重新回升至荣枯线以上。
(7)生产经营活动预期上行(+0.8至60.1),市场信心继续改善。
2、11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上升,其中服务业复苏势头强劲,建筑业高位回升。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撑。在双十一的带动下,消费需求加快释放,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持续回升,需求与供给逐步实现良性循环;服务业保持复苏态势,企业信心进一步增强,预计服务业年底将在节日消费升温和企业促销等多方面因素下继续恢复。从价格看,销售价格指数为50.9%,疫情以来首次升至景气区间,表明服务业继续回暖。建筑业高位回升,继续保持高景气水平。
3、11月PMI数据有四点值得关注:(1)制造业价格指数大幅增加,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内生动力增加。供给端来看,制造业生产指数为54.7,处于高位;需求继续回暖,新订单指数上升至53.9%,两者差值疫情经济修复以来不断减小,表明制造业内生动力增强,循环持续改善。11月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增幅较大,原因在于近期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企业生产、采购活动加快,反映了市场流通情况较好,企业运转顺畅,正在由被动去库向主动补库转变。整体看,新动能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未来有望继续支撑制造业的回暖。制造业PMI连续9个月位于扩张区间,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也呈现加快复苏的态势。(2)进出口指数在荣枯线以上同步回升,对我国贸易起到支撑作用。进出口状况继续改善,新出口订单指数升至51.5,创2018年以来的高点。一方面,国内大循环使我国建立了供给能力的优势,同时稳外贸的政策落地,叠加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在修复进程中,进出口表现出较强的态势,预计年内进出口数据向好,抗风险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国外临近感恩节圣诞节,需求增加,而海外的疫情反复致使产能下降。虽然人民币近期持续升值,但从外贸表现来看,汇率整体影响有限。(3)小型企业PMI重回景气区间。大、中、小型企业PMI本月同步上涨,标明了前期政府对小微企业的扶持落地效果明显。整体看,11月经济复苏基本面在扩大,不同规模企业都表现出了较强的韧性。(4)建筑业景气度高位回升,基建投资预计仍将向上,但空间有限。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5%,重回高位景气区间。建筑业新订单、投入品价格和从业人员指数都大幅上升,反映出建筑业需求向好,为满足生产施工进度,用工需求也有所增加。往前看,经济复苏进入后期,消费和制造业投资逐步加强,大幅通过政府支出来弥补私人部门支出的必要性相对下降。未来基建继续稳步推进,财政刺激与投资拉动将会继续,但后续势头将会有所减弱,货币政策将逐步回归常态化。
风险提示:财政宽松力度不足、货币政策过紧、信用进一步收缩、房地产行业出现风险、中美贸易摩擦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