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 4月 9日发布《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稳妥推进存贷款基准利率与市场利率并轨,提高债券市场定价效率,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更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
《意见》为下一步利率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
第一,R LPR 仍有改革空间,存款利率并轨需谨慎。央行政策利率体系短期以 7天期逆回购利率为主,中长期以 MLF 利率为主,LPR 直接挂钩 MLF 利率,有助于强化政策利率体系的作用,实现中期政策利率向中长期利率的传导。利率并轨工作需要关注两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 LPR 报价机制,增强定价基准与市场利率的联动性。MLF 虽是利率招标形成,但由于覆盖面小,部分银行报价可能缺乏足够的样本支撑,同时,MLF 利率是政策利率,而非市场利率,因此最终贷款利率也无法完全实现与货币市场利率的联动。二是存款利率并轨工作需谨慎。我国商业银行存款占负债比重长期维持在 75%左右(上市银行),市场融资占比较低。由于多数银行负债管理能力不足,存款基准利率存在仍有必要性,有助于防范商业银行间出现恶性竞争,缓解息差收窄压力。因此存款利率并轨工作仍需继续摸索,取消存款基准利率短期内并不可行。
第二,需进一步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完善金融市场定价基准。当前我国利率体系短期以同业拆借和回购利率为主,中长期以国债收益率为主,二者存在割裂,金融市场缺乏连续的定价基准,主要问题在于国债收益率曲线不连续,定价效率不高。由于国债财政属性过强,更加注重收支平衡,因此财政缺乏发行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的动机。这带来了两个问题:一是国债市场规模较小,收益率形成机制不健全。截至 2020年 4月 9日,我国国债数量 277只,余额 16.9万亿元,占债券市场比重仅为 0.53%和16.69%。由于国债市场规模较小,导致二级市场交易不活跃,更多机构倾向于将国债持有至到期或作为高品质抵押品,这降低了国债的定价效率和公信力,无法作为可信的无风险利率为金融市场定价提供参考,因此政策性金融债曾一度发挥了债券市场定价基准的作用。二是短期限国债品种缺乏,无法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虽然我国早已实现国债余额管理和滚动发行,但短期债券数量和规模仍然较小。截至 2020年 4月 9日,我国 1年期以下国债数量 64只,余额 2.6万亿元,占国债比重分别为 23%和 15%,隔夜、7天期等国债品种很少发行,这也直接导致国债收益率曲线的不连续。
第三,未来利率体系改革的方向。一是进一步强化 DR007基准利率的地位。央行在维持流动性总量的同时,要继续对市场保持一定的流动性约束,巩固政策地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基准利率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推出更多与 DR007挂钩的产品,强化DR007基准利率的地位,明确货币市场利率信号。二是继续推动 LPR 改革,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要提高 MLF 利率与市场利率的联动性,同时通过改革流动性投放机制,增加 MLF 操作覆盖面,增大 LPR 的市场化属性。三是制定 LPR 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在我国金融市场市场化程度更高,商业银行逐步适应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后,政策利率应向端短集中,LPR 挂钩利率可考虑转换为更加市场化的短期利率品种,或作为特定类型贷款的定价基准,这一过程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后续需有相应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四是打造更具公信力的国债收益率曲线。逐步建立货币与财政的协调和联动机制,增加国债,尤其是短期国债规模并实现滚动发行,同时要加大债券市场开放力度,吸引更多符合资质的国内和国际机构投资者进入,提高二级市场的交易活跃度,形成更加准确、更加可信、更加连续、更加市场化的国债收益率曲线,为金融市场提供定价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