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常会抗疫政策再出新招,增加了再贷款、再贴现额度 5000亿元,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 25个百分点至 2.5%。同时,政策性银行增加 3500亿的专项贷款额度,以优惠利率向民营、中小微企业发放。
抗疫期间 央行货币政策 总体取向 。 一是足额投放资金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通过 OMO+MLF 累计向市场投放 3万亿资金,并下调 7天、14天 OMO和 1年期 MLF 利率 10bp 分别至 2.40%、2.55%和 3.15%。
二是推出一系列结构性工具加大定向调控力度,重点是防疫专项再贷款+财政贴息;再贷款、再贴现;以及政策性银行专项信贷等。这三种工具在操作对象、运用对象以及资金定价方面存在一定区别。
总量型货币政策 应对疫情有所局限 。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是应对货币创造机制改变、防范社会信用收缩和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的重要保障。但是,在当前市场环境特别是抗疫特殊时期,总量型工具在政策效果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宽货币“未能有效形成“宽信用”,企业融资难问题依然存在。二是不同市场之间的利率传导效率较慢,货币市场利率下行难以带动存贷利率的等比例下降。
抗疫时期更需货币政策精准滴灌,加强结构性调控效果更佳 。结构性货币政策能定向调节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在量价两方面实现为特定实体部门增信和降价。在疫情时期,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特殊的机制设计,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将央行的“水”精准注入政策目标领域,进而规避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带来的影响。
下一步结构性货币政策操作 预期 。一是定向支持实体经济。通过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性金融机构转贷以及完善 MPA 考核框架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 二是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优化三档两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框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2020年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将于近期实施。 三是防范化解金融风 险。通过流动性再贷款、金融稳定再贷款等工具在防范区域金融风险,化解中小银行流动性问题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流动性平稳运行,下周资金面依然宽松 。一是央行继续回笼流动性,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充裕;二隔夜利率继续维持“1”时代;三是存单发行量升价降。展望下周,市场并无央行资金到期,月末财政支出形成的宽松效应仍将持续,备付金水平依然有望保持高位,资金淤积现象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改善,隔夜利率或将仍保持在 2%以下。
预期 对公贷款有所回暖,零售贷款 增长 依然悲观 。一是对公贷款增长主要依赖于政策驱动,加之临近月末时点和复产复工,投放有所冲量,行业主要包括抗疫相关行业和区域,政策性银行与大型银行投放较多。
二是零售贷款增长疲软,住房按揭贷款受购房行为停止、摊销还款等影响较大,消费类信贷景气度差。
风险提示:疫情对宏观经济负面影响加大,银行资产质量加剧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