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这是继2017年10月医药行业供给端《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之后,行业支付端领域最为重要的顶层制度设计得以落地,国家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取得的重要突破性进展。《意见》共28条,确立了“1+4+2”的总体改革框架:即加快建成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总体目标)+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关键机制)+完善医药服务供给和医疗保障服务(两大支撑体系)。
投资要点:
坚持基本原则,明确中长期改革发展目标 新医保制度改革中仍明确坚持应保尽保、保障基本及全民覆盖的基本原则,未来医保基金仍将发挥全民医保的兜底作用,医保基金整体的可持续性和安全性至关重要,预计整体控费力度不会放松。同时明确了中长期改革发展目标: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重要领域改革需完成;到2030年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预计未来医保制度将逐步走向成熟定型,同时有助于各方形成可靠清晰的医保改革预期。
建立高效医保支付机制,医保“腾笼换鸟”趋势不改 在医保持续控费、医保基金日益精细化管理背景下,医保“腾笼换鸟”大趋势不改。以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为主要形式,逐步调整优化医保目录,预计未来中药注射剂及辅助性用药将持续承压,而具备临床治疗价值的创新药将更快速的获得政策支付支持,有助于市场快速放量,整体利好国内创新药产业及创新药服务产业链。同时持续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断提升医保支付质量及效率: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推广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医疗康复、慢性精神疾病等长期住院按床日付费,门诊特殊慢性病按人头付费。
持续推进医药服务供给侧改革,破除“以药养医”难题 坚持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全面实行药品、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完善医保支付标准与集中采购价格协同机制。仿制药行业整体目前以一致性评价为基础门槛,确保质量的同时通过带量采购降低整体药价,从而实现仿制药国产替代和整体仿制药用药成本降低;同时随着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加快为完善完善医疗服务项目准入制度及医药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提供腾挪空间,使得医生从业群体收入更加阳光合理,破除行业“以药养医”难题。
补短板刻不容缓,关注行业“新赛道”机会与此同时受行业自身发展趋势以及本次新冠疫情催化影响,明确提出支持加快“互联网+医疗”等新服务模式发展,同时合理规划各类医疗资源布局,完善区域公立医院医疗设备配置管理,引导合理配置,补齐护理、儿科、老年科、精神科等紧缺医疗服务短板。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期内专科医疗服务、互联网医疗以及部分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将形成医药行业“新基建”的赛道机会,随着国家财政和产业资源投入倾斜加大,行业现存部分短板领域将进一步加快发展进程,未来医疗行业整体资源布局将更加有效合理。
支付端顶层改革意见与医改大方向相一致,未来行业结构性机会更加显著整体来看,本次国家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意见与近些年实施的医改大方向相一致,是“三医联动”改革在行业支付端领域的具体落地。在医保控费大背景下,未来医保基金将充分发挥“战略性购买”力量,在引领医药行业向创新及优质转型道路上发挥战略性引导作用。因此从行业中长期角度出发,我们依旧看好以下几个细分方向的投资机会:1.首推创新药及创新药服务产业链(CXO)的行业主赛道机会;2.关注聚焦大类慢性病用药布局、具备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优势的龙头仿制药企;3.关注具有国产替代能力、同时具有基层机构渗透能力的优质医疗器械公司;4.关注“互联网+医疗”建设下的行业“新赛道”机会(如大数据处理系统、医疗信息化软件等)。
风险因素: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实施落地低于预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