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截至1月31日,共有14家主要影视上市公司披露2019年业绩预告。我们共选取20家影视行业重点上市公司,结合其业绩预告披露数据,对影视行业上市公司整体商誉及存货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我们的分析与判断根据对主要影视行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我们认为行业整体商誉减值风险加速释放,资产质量得到持续改善;行业整体存货储备丰富,但在疫情影响下,上半年影视公司收入承压;整体而言,影视行业已开启新的生产周期,期待全面复工后迎来较快增长。
(一)商誉减值风险加速释放,资产质量得到持续改善影视行业整体商誉在2017年至2018年Q3期间保持在300亿左右的较高水平,在2018年底,行业整体商誉得到集中释放,同比大幅下降20%至230亿。根据发布2019年业绩预告的14家主要影视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显示,有4家公司拟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019年影视行业整体商誉规模进一步快速缩小。我们认为,自2018年开始,受到行业政策趋严、竞争环境改变及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影视上市公司收并购标的业绩承诺完成难度加大,影视公司大规模计提商誉减值,上市公司业绩出现整体性大幅下滑或亏损,虽然为前期的高溢价收购承受利润压力,但随着行业商誉的集中释放,后续商誉减值风险降低,影视行业上市公司“轻装上阵”,资产质量有望得到持续改善。
(二)行业整体存货储备丰富,疫情之下影视公司收入承压2017年之前,影视公司增加作品储备,行业存货大幅增加,影视行业的存货余额同比增速在2017年位于30%-50%区间。自2018年始,由于行业下游渠道方收缩导致存货跌价风险加剧,影视行业上市公司整体出现业务大幅下滑或亏损,存货同比增速大幅下降至6%左右,在2018年报环比出现8.20%的负增长,行业项目储备趋于谨慎,存货同比增速于2019年Q3下滑至2.99%。根据发布2019年业绩预告的14家主要影视行业上市公司数据显示,有2家公司拟于年报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我们认为,整体而言,行业项目储备较为丰富,但由于行业整体内容政策趋严,再加上新冠疫情下影院停业等因素影响,导致部分产品延播或无法播出上映,预计上半年行业作品销售收入承压,存货跌价风险阶段性加大,等待行业全面复工恢复正常后,作品销售情况将会有明显好转。
(三)行业开启新的生产周期,全面复工后有望迎来较快增长整体来看,我国对影视行业的监管一直在持续完善。自2018年开始,通过整治税收问题、限制明星天价薪酬以及对创作题材进行引导,行业的发展环境和方向发生了较大变化。
一方面,行业税收监管趋严,落后产能出清加速,行业生产力得到净化,根据企查查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共有2996家各类型影视公司吊销、注销,较2018年的2035家增加47%,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明星的不合理薪酬得到有效管理,引导资金向创作和制作成本倾斜,自2019年Q4开始,新播映的影视作品大部分于2017-18年期间制作,彼时整体生产成本已得到有效控制,再加上目前渠道销售价格企稳,影视公司盈利空间将得到改善,影视行业有望进入新的生产周期。
三、投资建议随着政策趋严等因素影响,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开启新的生产周期。但受到新冠疫情影响,短期内在线视频等线上娱乐受益,线下剧组停工及影院停业导致行业上半年收入承压。然而从长期来看,随着行业产能出清、集中度提高,具有优质内容储备的公司有望获得超额收益。建议关注内容储备丰富和内容质量较高的影视龙头公司光线传媒(300251.SZ)、北京文化(000802.SZ)、华策影视(300133.SZ)、慈文传媒(002343.SZ)及全产业链布局的中国电影(600977.SH)、万达电影(002739.SZ)。
四、风险提示影视行业政策趋严的风险,作品收入不及预期的风险,作品延播或无法播出上映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