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宏观研究 - 正文

12月金融数据评论:企业融资需求继续改善,Q1社融可能放量

来源:国金证券 作者:边泉水,段小乐 2020-01-17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数据: 12月 M1同比 4.4%(前值 3.5%); M2同比 8.7%(前值 8.2%);新增人 民币贷款 11400亿元(前值 13900亿元);新增社会融资规模 21030亿元(前值 19937亿元)。 1、信贷: 总量回落幅度弱于季节性;结构上,居民中长期贷款、企业中长期贷 款是重要支撑,短期贷款符合季节性回落。 12月新增信贷 11400亿元, 同比多 增 600亿元,环比少增 2500亿元。 具体看,居民贷款方面,新增居民贷款 6459亿元, 同比多增 1955亿元,环比少增 372亿元; 新增居民中长期贷款 4824亿 元,同比多增 1745亿元,环比多增 135亿元。非金融企业贷款方面,新增企业 贷款 4244亿元, 同比少增 489亿元,环比少增 2550亿元,其中新增企业短期贷 款 35亿元, 同比多增 8253亿元, 环比少增 1608亿元;新增票据融资 262亿 元,同比少增 3133亿元,环比少增 362亿元;新增企业中长期贷款 3978亿元, 同比多增 2002亿元,环比少增 228亿元。非银金融机构贷款方面, 新增非银金 融机构贷款 511亿元,同比少增 1007亿元,环比多增 237亿元。 2、 社融: 信贷季节性回落, 非标融资有所改善, 企业债融资相对稳定, 口径调 整下政府债券净融资上升, 社融存量增速与上月持平。 12月新增社会融资21030亿元, 同比多增 1719亿元,环比多增 1093亿元。 12月社融余额同比 10.7%, 与上月持平。 具体来看,新增人民币贷款 10770亿元,同比多增 1488亿元,环 比少增 2863亿元;新增表外融资-1456亿元, 同比增加 219亿元,环比减少 393亿元, 其中新增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分别为-1316、 - 1092、 951亿元, 同比分别变化 895、 -604、 -72亿元,环比分别变化-356、 - 418、 382亿元; 新增直接融资 3058亿元,同比少增 968亿元,环比少增 796亿 元,其中新增企业债券 2625亿元,同比少增 1270亿元,环比少增 704亿元; 新 增股票融资 432亿元,同比多增 302亿元,环比少增 92亿元; 政府债券净融资 增加 3738亿元。 3、 M2: 信用派生相对改善,叠加季节性因素, 居民、企业存款回升, 财政存款 降幅强于季节性, M1、 M2同比均回升。 12月新增人民币存款 5995亿元,同比 多增 5079亿元,环比少增 7105亿元。 具体看,新增居民存款 15246亿元,同 比多增 3705亿元,环比多增 12780亿元;新增非金融企业存款 16037亿元,同 比多增 1793亿元,环比多增 7381亿元; 新增财政存款-10786亿元,同比减少 414亿元,环比减少 8335亿元;新增非银金融机构存款-5572亿元,同比增加 2249亿元。 4、 12月金融数据有三点值得关注: ( 1) 企业融资需求继续改善。 企业中长期贷 款降幅明显弱于季节性, 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相对较好; 从企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 速来看, 从去年 7月低点 10.5%逐步升至 11月 11.2%,显示企业融资继续改善。 此外, 民营企业信用利差有所回落,显示风险偏好也有所改善。 内部外经济环境 是支撑企业融资需求改善的原因。 国内来看, 当前房地产建安投资对于需求有一 定支撑,且政策支持下基建也在逐步发力。钢材库存降至近年来低位,与需求的 边际改善相印证。同时,海外经济也有所改善迹象。 ( 2)居民中长期贷款逆季节 性回升, 并不意味着房地产销售的大幅改善。 去年 Q2以来居民中长期贷款保持 相对稳定, 12月居民中长期贷款逆季节性回升,但从 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 积同比来看,依然相对偏弱; 此外, 去年 9月以来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定金 和个人按揭贷款虽回升但幅度有限。 本月居民中长期贷款的改善也不能理解为贷 款的提前发放,因为年末贷款额度相对偏紧。去年 7月以来商品房销售面积降幅 逐步收窄,且在 10月同比转正,预计商品房销售有所小幅改善,但大幅改善难 以看到。 ( 3) 政策方面, 当前财政宽松力度相对有限,稳增长更多依赖货币政 策。 在内外部因素制约下, 货币政策降息空间相对有限,需要更多关注货币政策 量的变化,预计今年再降准 2-3次,以 PSL 为代表的准财政行为将是今年重要的 看点之一。预计 Q1社融将再度放量, 将对市场风险偏好形成明显提振。 风险提示: 1. 货币政策短期过紧导致名义利率上升导致实际利率上行,对经济增 长产生较大的下行压力; 2. 内外部需求同时下降对经济产生叠加影响。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