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行业研究 - 正文

电影行业深度:内容复苏,开启理性成长新常态

来源:国信证券 作者:张衡 2018-01-10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复盘2017电影市场:内容复苏,市场触底回暖。

1)全年票房559亿回暖,小众类型片市场打开。2017年全年票房(含服务费)559亿元,同增22%;扣除服务费实现票房524亿,同增15%。全年票房增速高峰在1月、4-5月、7-8月、10月,除4-5月外均由国产影片拉动。喜剧、动作两大传统类型片票房占比37%、市场份额缩减,小众类型认可度提升:悬疑类型片票房份额达到5%,文艺片《芳华》《冈仁波齐》《二十二》票房表现优异。

2)影院投资持续扩张,渠道下沉驱动达瓶颈。2017年全国影院数达到9169家,同增17%;银幕总数达5.1万块,同增21%;单银幕产出109元,较2016年111元持续下降。三、四线城市票房份额持续上升,但银幕产出低于一二线城市,渠道下沉已不是三四线城市票房增长的驱动力,而线上化率提升、消费升级是票房下沉的重要驱动因素。

从渠道驱动到口碑驱动:国产片质量回升、高口碑批片激发观影热度。

2017年优质内容供给复苏,带动观影人次增速高达18%成为亮点。1)国产片:

下半年国产片口碑回升显著(下半年TOP10影片豆瓣均分6.9),带动国产片份额下半年同比增长56%。2)批片:2017年度票房TOP10批片豆瓣均分高达7.5分,依托高口碑全年批片票房同比增长高达61%。3)分账片:过半系列性分账片口碑超越前部,好莱坞新片创新不断。4)票房集中度提升明显,TOP20影片贡献72%票房,亦体现了头部优质内容对观影需求拉动作用。

三重角度看好2018年电影市场进入稳健增长新常态。

展望2018年,我们认为中国电影市场不缺需求,优质内容供给之下票房增长弹性仍然很高。1)从观影人次来需求空间:我国人均观影次数与发达市场仍有3倍差距;2)从影片口碑与票房增长关系看需求弹性:观影人群趋于理性、互联网化排片打通口碑-票房弹性关系,从近期国庆档、元旦档期来看,影片口碑上升的确有效释放大量观影需求;3)从市场周期来看:2016年-17年上半年电影市场低投资回报率之下下,制作端持续沉淀、劣后产能逐步出清,国产优质内容有望持续复苏。我们测算未来三年我国电影市场复合增速在14%左右。

投资建议。

2017年电影市场回归双位数稳健成长,内容复苏、观影人群趋于理性功不可没;

影院投资持续扩张,但渠道下沉驱动力已十分有限,三四线单影院产出低于一二线。展望2018年,内容持续复苏下票房有望维持双位数增长新常态,拥有行业壁垒龙头型公司有望超越行业成长,持续推荐具备平台优势的“线下+线上”发行龙头光线传媒,建议关注华谊兄弟、北京文化。

风险提示:整体票房市场增长不及预期,政策监管风险等。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北京文化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