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全国夏粮总产量13,872万吨(2,774亿斤),比2017年减少306万吨(61亿斤),下降2.2%;全国早稻总产量2,859万吨(572亿斤),比2017年减产128万吨(26亿斤),下降4.3%。
观点
如何理解粮食产量统计?统计上经常把粮食分为谷物、豆类和薯类三大类,粮食生产以谷类为主,一般占比在9成以上。按收获时节不同,粮食分为夏粮、早稻和秋粮三大类。从产量上看,秋粮远高于夏粮和早稻,2017年在粮食产量中占比72%。
夏粮减产和“收成较好”并不矛盾。丰收是农业概念,相对于歉收而言,只要达到1.2万斤目标产量线,就可以认为是丰收。粮食减产是一个统计学概念,尽管今年产量略有下滑,仍然是历史上几大高产年份之一。从减产原因看,并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危机,主要还是农业供给侧带来的适当结构调整和不良气象条件的影响。
双减产难以危及粮食安全。相比于夏粮,早稻占比较低,小幅减产对粮食供给影响较小。我国2017年人均粮食产量已经达到444.5千克,不存在供需矛盾。而且,三大主粮近年来产量远大于消费量,“高库存”压力较大,即使减产,现有库存也能支撑国内粮食供应。
预计三大主粮价格走势分化,对CPI影响有限。小麦受制于较高库存水平,小幅减产因素推动的价格上涨空间有限。随着临储制度取消,高库存问题缓解,玉米价格有望温和上涨。稻谷受国家最低收购价下调影响,整体上价格走势较弱。从直接和间接传导两个角度,我们判断主粮价格走势对于年内CPI影响有限。
风险提示:秋粮减产超预期,年内CPI大幅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