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层始终对外资持开放态度。
由于历史原因,在1978年三中全会之后,我国采取的是“先实体经济,后金融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战略。目前来看,实体经济领域对外开放程度较高,但金融领域相对来说,还存在一些限制。通过亚洲博鳌论坛的习近平主席、易纲行长的讲话,我们可以看出,今后一段时间,金融领域内的改革及对外开放的措施将会陆续推出,外资银行在华经营可能会迎来一些新的变化。
外资银行在华经营范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加深而不断扩大,总体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年-1989年。这段时期外资银行办理业务仅限于外汇资金业务,客户局限于外资企业客户; 第二阶段,1990年-2001年。外资银行加快了对中国业务的布局,业务范围有所扩大,监管层允许外资行向外资企业和国外居民提供人民币服务,允许外资行进行同业拆借。 第三阶段,2002年-2006年。中国逐渐放开对银行业的限制,外资行经营地域和经营范围均有所扩大。业务领域逐渐扩展到全国,外资行开始对中资企业和居民开展人民币业务。 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银监会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设立法人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其境外母行流动性危机传导至境内。
外资行在华经营总体来说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1)市场份额较低。外资行进入中国这十多年,虽然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本土银行相比,竞争力相对较弱;2)盈利能力较弱。从资产利润率、净息差两个指标来看,均远低于中资银行;3)资产质量较好。外资行的不良率水平低于中资银行,拨备覆盖率从2016年开始持续上升,目前也高于中资银行;4)资本充足,流动性好,经营相对较为稳健。
外资行开始在华新一轮业务布局 今年以来,随着金融对外开放进程加速,外资银行纷纷申请在华设立新的经营机构,但总体对中资银行冲击有限。在现代化的管理体制、提供金融服务的水平以及对金融创新的理解能力方面,中资银行也已经具备和外资银行相互竞争的实力。
风险提示:对外开放不及预期、外资行经营情况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