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结论
日美贸易战重点分为“三个阶段”。1)摩擦前期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上半期。1955年日本向美国大量出口廉价衬衫引发第一次摩擦。在美国的施压下,日本纺织业自1956年1月实行出口自主限制;2)摩擦频发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上半期。70年代后,日本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由于日本产业结构转型,其“家电、半导体、汽车”等产品的出口引发了新一轮贸易摩擦,最终被迫再次自愿限制出口,同时美国1985年主导“广场协议”,日元被迫大幅升值,1988年美国启动“超级301条款”;3)日本经济泡沫破裂与中国崛起背景下的摩擦缓和:20世纪90年代至今。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步入“失去的十年”,同时叠加美国对外贸易逆差区域性结构发生变化,“中国快速崛起”转移了美国注意力,日美贸易摩擦缓和。
日美贸易摩擦对日本资本市场的影响:分“摩擦前期、摩擦中后期”两个时间区间看待。在日美贸易摩擦前期阶段(即:20世纪50年代—80年代上半期),日本股市受国民经济的影响更大。日美贸易摩擦早期,争端焦点主要集中在“纺织品、彩电、钢铁”产业。从东京交易所中“服纺、电器、钢铁”指数来看,这一时期的行业走势总体与日本GDP走势一致。贸易战中后期,日元被迫升值使经济泡沫堆积加快,日本政府主动刺破泡沫后日本陷入“失去的十年”,日本股市“雪崩”,从行业来看,“证券”及“房地产”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
日美及中美贸易摩擦两者之间背景比较。相同点:1)摩擦的起源以及升温,源于对美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2)贸易摩擦升级时期中日两国都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3)贸易摩擦使得外需的不确定性增加,内部方面,中日两国均面临着“国内高房价、较高杠杆与不良债堆积”的问题;4)日本与中国分别施行“雁阵发展模式”与“一带一路”战略,国内产能向海外转移;5)日美与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都发生在美国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之后;不同点:1)日本1987年后人均收入已超过美国,而同阶段的中国尚未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正处在努力阶段;2)中日政治前提与对美关系的不同:3)中美贸易战节奏总体要快于日美贸易战。
日本政策失误当为我们“前车之鉴”,中国正处于十字路口,经济发展平稳,生产资料丰富,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减轻贸易摩擦对实体经济的伤害,最终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中国现阶段虽与80年代日本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不代表中国就会和日本一样陷入长时间的萧条中。客观来说,新兴国家和旧有霸主的此消彼长是自然规律,日本陷入“失落的十年”虽有日美贸易战诱因,但是本国的政策失误、岛国经济周期到顶的因素也不可忽视。中国自2015年开始去杠杆,迄今为止还不到三年,相较于80年代的日本,政策“托底”的操作有更多的空间。中国在贸易战中,除了采取“边打边谈,以打促谈”的外交策略外,政策更多的是需要着眼于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1)进一步改革开放,促进出口市场多元化,避免出口过于集中在某个领域;2)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大规模的、高质量的海外投资,在海外建生产基地;3)积极扩大内需,推动出口和内需协调发展;4)不走日本金融自由化过快、制度衔接不畅的老路。
风险提示:中美贸易摩擦恶化超预期,日美贸易摩擦参考性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