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去产能究竟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对于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迎来新一轮周期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对制造业去产能进程进行一番整理来获得清晰的认知。本文是中国制造2025的第二篇,我们将会从钢铁、煤炭、有色、化工、工程机械、汽车、家电这几个主要的制造业行业的产能弹性入手,然后进一步梳理上述各行业的去产能进程,然后根据目前的去产能情况,对固定资产投资、PPI与CPI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有益的结论。
首先,我们将从行业产能利用率及产能弹性入手。制造业行业之间产能利用率及产能弹性存在明显差别。产能过剩直接影响制造业投资,在产能利用率高的行业,需求上升直接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而在产能利用率低、产能过剩的行业,需求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作用则相对滞后。重资产行业(钢铁、煤炭、有色、基础化工)产能弹性较差,轻资产行业(汽车、工程机械、家电)产能弹性较好,因此,前者产能过剩的情况更为严重,去产能更为艰难。
产能弹性对价格(PPI)也有重要影响。产能弹性大的行业在需求变化时投资能够较快做出反应,当下游需求降低,投资快速收缩,甚至通过减少职工数等办法来减少产能,当下游需求上升时,亦能够快速扩大产能,供给能够快速调整,不会出现供给严重过剩或者不足的情况,则产成品的价格不至于受到较大幅度冲击,PPI波动较小。反之,PPI波动加大。
整体制造业去产能进程进入后半程,结构仍需优化。产能过剩的主要行业中,1)有色行业得益于下游需求的快速增加,去产能基本完成,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供给侧改革控制总量,提高质量;2)钢铁行业在2018年底基本可以完成去产能(不考虑“地条钢”);3)基础化工子行业去产能进程不一,其中烧碱和涤纶去产能也基本完成,PVC和PTA相对较慢一些,但供需也已经逐步改善;4)煤炭行业去产能要慢于上述三个大行业,去产能预计延续至2020年之后;5)在汽车和家电两个行业中,汽车行业的产能问题主要集中在商用车方面,乘用车产能整体产能在合理区间,但车企之间差别较大,但随着产能逐渐得到控制与重卡需求回暖,汽车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得到缓解;家电行业产能升级道路起步较早,且弹性较高,因此家电行业的产能问题不值得过于担忧。
制造业投资与通胀将温和上行。在供给侧改革去产能进程中,除产能利用率回升外,整个制造业盈利情况和资产负债率都所有好转。考虑到房地产投资平稳、基建投资偏弱的情况,估计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稍低于2017年,但也不会太悲观,预计2018年之后,随着大部分行业进入去产能后期,固定资产投资有望回升。2018年PPI和CPI剪刀差继续缩窄,成本向下游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