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建设意义重大,湿地保护任重道远: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半咸水及咸水水体。湿地是“地球之肾”,具有极强的降解污染功能;湿地是“淡水之源”,具有强大的储水功能;湿地是“物种基因库”,具有维护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链完整性功能;湿地是“储碳库”,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孕育和传承着人类的文明。1992年我国加入《湿地公约》,湿地保护取得了长足发展。根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末我国湿地面积8.0451亿亩,湿地保护率44.6%,但我国湿地退化速度快,湿地保护率处于较低水平,要守住8亿亩湿地红线任务艰巨,湿地保护任重道远。
湿地保护政策持续加码,生态湿地修复前景广阔:2003年9月国务院原则同意《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湿地保护迎来政策支持。国家已经连续出台“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规划先行引来行业发展,国务院及各部委纷纷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地方政府积极主动,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区域湿地保护与建设。2017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共有25个省市集中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及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本区域湿地保护和建设目标任务,从湿地保有量和湿地保护率两大指标来看,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同时,地方湿地保护与建设已经纳入本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建立健全奖励机制和终身追责机制,湿地修复有望迎来发展大机遇,生态湿地修复前景广阔。
国家加大湿地投入,PPP助力湿地建设:湿地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湿地保护工程投资快速增长。根据“十一五”以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及国家林业局、住建部、财政部等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国家批准实施各类湿地保护项目205个,完成项目总投资30.3亿元;“十二五”期间,国家共实施了1100多项湿地保护工程,累计完成投资67.02亿元;“十三五”期间我国湿地保护规划总投资176.81亿元,是“十二五”实际投入的2.64倍。上述投资主要是政府财政投入,其中80%来自于中央财政、20%来自于地方财政,社会资本投入未纳入规划总投资,实际行业投入更大。当前,我国正在全面推广PPP模式,湿地修复与保护项目能够PPP模式很好地结合,设计成为政府付费PPP项目、差额补足PPP项目和使用者付费PPP项目,多个湿地修复PPP项目成为财政部第二批和第三批示范库项目,PPP将助力湿地修复建设。
国家湿地公园需求强劲,城市湿地保护快速推进:国家湿地公园是湿地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抓手,2013-2016年新批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项目基本维持在130-140个之间,2017年国家湿地公园开始执行省级晋升制,国家湿地公园新批项目有所放缓。根据国家林业局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末,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项目合计达到898个,建成并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合计258个,尚未通过验收并授牌的国家湿地公园640个。国家湿地公园原则上面积不低于100平方公顷,湿地修复单位投入为4.5万元/平方公顷国家湿地公园建设需求十分强劲。同时,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快速推进,截至2017年1月,国家住建部公布了12批次共计57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快速推进,成为湿地修复行业又一重要细分领域。
投资建议:湿地修复及建设对于园林企业而言是一个新兴市场,无论是行业龙头还是中小型园林上市企业都在积极布局和渗透湿地修复及建设业务,且后者能够与流域治理、环境综合整治等结合在一起,成为园林企业新的发展方向和业绩增长点。行业投资逻辑清晰,“政策牛”、“模式牛”和“业绩牛”,建议三条主线积极布局。主线一:湿地修复龙头企业:从湿地修复订单规模来看,东方园林最高,是湿地修复的行业龙头,将充分受益于湿地修复行业的快速发展。主线二:细分赛道龙头企业:东珠景观是国家湿地公园细分赛道的龙头公司,承建了多个国家湿地公园标志性项目,树立了东珠景观在国家湿地公园行业地位,订单和业绩有望加速释放。主线三:布局湿地修复的园林企业:岭南园林、丽鹏股份、花王股份等园林企业均有所布局湿地修复及建设,逐渐形成新的业务板块。
风险提示:PPP政策变动风险、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相关上市公司业绩不达预期风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