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行业研究 - 正文

农林牧渔行业动态点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环保税影响几何?

来源:信达证券 作者:康敬东 2017-09-27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事件:1)近日,农业部公布2017 年8 月份400 个监测县生猪存栏信息,8 月份生猪存栏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5.6%, 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4.7%。2)2016 年12 月2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闭幕会上获表决通过,定于2018 年1 月1 日起施行。 点评:

环保政策限制生猪产能恢复,存栏跌跌不休。受环保禁养政策影响,生猪存栏量延续跌势,2017 年8 月生猪存栏环比下降0.5%,同比下降5.6%,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4.7%,降幅没有放缓的趋势,可见环保政策影响之大。本次禁养政策可追溯至2014 年1 月1 日起施行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条例明确了禁养区划分标准、适用对象、激励和处罚办法。2015 年4 月16 日《水污染的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印发,计划明确要求,要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2017 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提前一年完成。据搜猪网统计,2016 年全年禁养政策影响出栏生猪达3600 万头,相当于消失了72000 家养殖规模在500 头的养猪场,仅南方全年影响生猪出栏量高达1600 万头,相当于消失了32000 家养殖规模在500 头的养猪场。2017 年是禁养区猪场拆迁最后一年,目前多地区仍在加快禁养区猪场拆迁进程,当前各省关于禁养区完成清退,除了四川、湖南还未公布明确完成时间,广西壮族自治区预计2018 年底完成,其余各省市自治区预计均在2017 年底前完成。我们预计2017 年底前生猪存栏或继续探底,产能恢复进一步放缓。

送走“禁养区”,迎来“环保税”。2017年禁养区猪场拆迁完成后环保税接踵而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于2016年12月2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闭幕会通过,并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环保税法》将用环保税代替排污费的征收,存栏规模大于50头牛、500头猪、5000羽鸡、鸭等的禽畜养殖场需缴纳环保税。“费改税”的变化是,现行排污费政策只规定了一档减排税收减免,环保税法增设了一档减排税收减免,即纳税人排放应税大气污染物或者水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规定标准30%的,减按75%征收环境保护税,少减排少缴税,此外,如果按照最低标准征收环保税,仅考虑大气和水污染的情况下,每头猪需缴纳环保税2.6元,税负较重。此外,现行排污费征收困难,多数企业并未交纳排污费,但环保税交纳必须强制执行,更大力度地推进养殖企业环保治理,因此我们认为此次环保税征收将能够切实倒逼养殖场提高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能力,同时对规模养殖企业形成利好。一方面为直接利好,大型养殖企业已经或者有能力配置高技术水平的粪污处理设备,粪污综合利用能力也走在行业前列,因此环保税征收前后费用变化不大,同时也可能优先享受粪污治理补贴等优惠政策,有效增强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为间接利好,目前我国粪污利用率离70%的目标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粪污处理整改空间较大,在环保税征收高压下,较多养殖场必须进行粪污处理或利用,但限于场地、资金、位置等因素,粪污处理利用难度较大,存在淘汰的可能。因此我们认为环保税征收一定程度上又加大了中小规模养殖场的清退力度,生猪养殖业集中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对具备废物综合利用或处理能力的大规模养殖企业来说,将持续受益于竞争环境的不断好转。

存栏继续探底,周期跨度拉长。随着环保禁养政策的开展我国生猪养殖业集中化程度朝着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规模化程度的提高将带来母猪单产即PSY(能繁母猪断奶仔猪数)以及出栏肉猪平均体重的提高,从而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存栏量理论上不能直接反映实际供应量的多少,比如母猪存栏下滑,但断奶仔猪数量提升同时出栏肉猪体重提高导致实际猪肉供应量相较之前要高。但我们导出生猪存栏量和生猪平均价数据并做图发现,仍然可以明显看出生猪存栏量和猪价的负相关关系,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PSY和出栏均重的提升也较为缓慢,从而对生猪供应量的影响有限,存栏量数据仍然可以作为生猪供应量的有效指标,但考虑到生猪存栏量统计包括母猪仔猪数量在内、需求季节性变化以及养殖户压栏和出栏情绪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存栏量只能作为生猪供应量的参考指标,不能完全准确的反映生猪出栏供应的实际情况。结合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在禁养政策和环保税征收临近的共同影响下,生猪存栏或继续探底、产能恢复将进一步放缓,猪周期跨度有望拉长,猪价没有大幅下跌的基础。

饲料原料价格下行,养殖效益可观。作为生猪养殖饲料主要原料,玉米、豆粕价格趋势向下。

玉米方面:短期来看,持续偏弱。一方面,由于临储玉米拍卖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玉米的需求以及农产品增值税由13%降到11%导致进口成本下降,农业部将16/17年度玉米进口量估计值增加100万吨至200万吨,16/17年度玉米结余量增加100万吨至1070万吨。另一方面,截至8月末,临储玉米成交超过4000万吨,出库2500万吨左右,剩余1500万吨或在10月份前转为有效供给,同时约1个月后秋粮开始上市,供应相对宽松,综合来看年前玉米价格或将偏弱运行。中长期来看,价格承压。受玉米主产区气候环境较好影响本月农业部调高玉米单产,预计17/18年度玉米单产为5986公斤/公顷,较上月预测数增加50公斤,此外,进口量由上月预测值的100万吨提高至150万吨,其余预测值未变,年度结余预测值由-317万吨大幅提升至-89万吨,对长期玉米价格形成利空。考虑到玉米种植面积调减但库存消化不足的双重影响,我们预计明年国内玉米价格上行承压。

大豆方面:近日美国农业部(USDA)月度供需报告将17/18年度美豆单产调增至49.9蒲式耳/英亩,较上月预测值增加0.5蒲式耳,尽管对产量影响有限,但考虑到8月份美豆生产关键期已过,美豆丰产可以基本确定,本月预测值的精确度也进一步提高。USDA8月供需报告预计17/18年度全球大豆期初库存95.96百万吨,期末库存97.53百万吨,预测年度大豆结余1.57百万吨,供给较为宽松,国际大豆价格趋势向下,国内外价差不断拉大。受国内外价差持续扩大影响,大豆进口量不断攀升,据海关数据显示,2017年7月我国进口大豆1008.09万吨,环比增31.2%,同比增30.0%,1-7月累计进口大豆5488.91万吨,同比增18.5%,进口金额230.02亿美元,同比增27.2%。据农业部8月农产品供需报告显示,17/18年度国内大豆预计进口量为9450万吨,较上月预测值调增134万吨,该预测年度大豆结余预测值由上月的-97万吨调高至-25万吨。我们认为2016/17年度和2017/18年度全球大豆供应充裕,大豆国际价格或延续下行趋势,短期内国内外价差将持续扩大,从而大豆进口量有望继续攀升,后期大豆国内价格将面临下行压力。总体来看,下半年饲料原料价格或继续寻底,养殖效益有望保持可观。

投资建议:在禁养政策和环保税征收临近的共同影响下,生猪存栏或继续探底、产能恢复将进一步放缓,猪周期跨度有望拉长,猪价没有大幅下跌的基础,建议关注估值处于相对低位并保持产能扩张进度的行业龙头企业。玉米、豆粕作为饲料主要原料,仍面临下行压力,将利好销量稳步增长的饲料龙头企业,受益于原料成本下行和下游养殖规模扩张带来的销量提升,饲料企业经营有望持续好转,建议关注养殖一体化进程加快带来业绩波动风险降低以及盈利能力提升的饲料龙头企业,如金新农、海大集团等。综合以上,我们维持行业“看好”评级。

风险因素: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南美天气变化风险、行业政策风险等。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海大集团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