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事件:公司发布2016年年报,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0.8亿元,同比增长101.3%; 实现归母净利润2.9亿元,同比增长99.7%;公司同时发布2017Q1业绩预告, 预计将盈利7784万元-9243万元,同比增长60%-90%。
锂电和光伏设备双轮驱动公司高速成长。收入端来看,公司两大业务板块锂电设备和光伏设备分别实现营收7.3亿元(占比67.8%)和2.9亿元(占比26.7%), 同比增长103.4%和106.3%。17年光伏设备增速或有所放缓,锂电设备受益于大客户持续扩产及新客户不断开拓,将成为驱动公司业绩高增长的主要动力。
毛利率保持稳定,费用率进一步下降。公司锂电设备和光伏设备毛利率分别为39.6%(+0.9pct)和48.8%(-2.6pct),综合毛利率42.6%,稳定在较高水平。报告期内,公司销售期间费用率同比下降1.4pct 至15.7%,表明随着营收大幅增长,公司的规模效应开始显现,未来公司费用率有望进一步下降。
在手订单充足,保障17年业绩高增长。截止本报告期末,公司账面预收款7.7亿,同比增长55.7%;存货10.3亿,同比增长57%。根据公司收款及发货规则, 预计在手订单超20亿,保障17年业绩高速增长。随着动力锂电池行业整体产能过剩显现且对电池性能要求不断提高,锂电池及锂电设备行业将出现结构性分化。公司产品定位高端,客户主要为一线厂商,未来将受益行业集中度提升。
l 收购泰坦新动力,协同效应将逐渐显现。一方面,公司锂电设备占整个产线的价值量迅速由30%提升到50%,为公司实施整线战略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 公司和泰坦新动力上游供应商趋同,下游客户重叠,期待协同效应逐渐显现。
关注新大客户切入进展及产业延伸。公司是国内唯一能为比亚迪和特斯拉提供动力电池卷绕机的厂商,若能成功切入大客户,将打开公司成长空间;报告期内,公司与IBM合作开发了“先导云”和大数据中心,建立全价值链的协同平台,智能工厂雏形初现,公司未来将切入天花板更高的智能制造领域,有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智能制造企业。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不考虑并购泰坦新动力,预计公司17-19年EPS 分别为1.27元、1.73元、2.12元。考虑公司和泰坦新动力协同效应逐渐显现且未来有望切入新大客户打开成长空间,看好公司长期发展,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汽车发展或不及预期、泰坦新动力整合或不及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