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央行公布2016年4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该报告涵盖的信息量较大,我们从中可以窥视出今年货币政策从紧的动向、逻辑以及货币政策框架的新调整。我们解读如下:
1、2017年货币政策从紧的意向明显,但不会过紧,社融/信贷仍可观。1)4季度货币政策表述由“稳健”向“稳健中性”转变,从紧的含义非常清楚。2)从央行对经济增长和通胀的表述来看,基本面上也支持货币政策的收紧。3)货币政策从紧的力度如何?4季度的货币政策报告并没有给出答案,但应该指出,货币政策不会过度收紧。
2、货币政策操作框架转向利率走廊模式,更加注重价格的作用,政策利率仍有上调空间。1)4季度货政报告提出,要“探索利率走廊机制,增强利率调控能力,疏通央行政策利率向金融市场及实体经济的传导”。2)利率走廊的一个操作问题是,央行在调整政策利率时,是否需要同步调整走廊的上下限,从欧央行操作看不一定,而中国央行的利率走廊与欧央行的利率走廊模式非常相似。3)由于银行间市场资金保持紧平衡,预计未来中国利率走廊的收紧效果对市场影响更加明显,但政策利率向实体经济贷款传导的机制并不明显。
3、2017年央行再贷款(PSL)可能加大支持基建投资,取代专项金融债的可能性存在。我们在《如何衡量财政政策的松紧?-2017年财政政策宽松力度可能没有那么松》中指出,今年财政政策边际宽松的力度可能下降,那么,为了支持基建投资,可能会出现财政货币化的情况。也就是说,如果今年专项金融债不发或者少发,那么,可能会回到2015年的模式,即央行向开行或商业银行发放PSL等形式的再贷款,支持基建和PPP。
4、金融监管的不足,让货币政策承担了太多的负担。“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政策框架下,货币政策可能被迫发挥作用,亟需理顺金融监管架构。美国低利率并没有引起金融体系不稳定性上升的案例,值得中国借鉴。
风险提示:经济增长不确定性 正文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