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点评:
供给侧的本质应当是重里子。去年的一号文件全文约15000字,共分6个部分30条,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今年的一号文件字数不到12000,同样分6个部分: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最后一部分用了3800多字,显然改革仍然是重头。相比以往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一号文件去掉了一些空洞的内容,立足产业结构、生产方式、产业链、科技支持和城乡平衡、以及更具体一些的改革措施,重视质量和绿色、生态的理念基本贯穿全文,体现了习总书记“金山银山不如绿水清山”的理念。这体现了决策层开始从重面子向重里子的思想转变。
解决生态问题是农业不能回避的问题,也是供给侧改革成败的必要条件。 生态问题对中国的影响远不止农业领域。而农业的发展从本质上说一定依赖于生态环境的优劣。生态问题不解决,食品、粮食安全、产业结构、产业链、科技、生产方式都成了无源之水,变得没有任何意义,甚至还会加剧农业面临的危机。因此,我们认为解决生态问题,特别是在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加强重大生态工程上,除了文中所提到方面以外,从更大层面的产业布局上研究解决将更有效果。当然农业生产中包括化肥农药的滥用导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正视这些问题体现了决策层对人民健康的关注。
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意义很大。补短板实现城乡统一的共享发展事实上是在还旧债。无论是水利工程方面,还是宜居环境建设、亦或是精准扶贫方面,尽管表面上对于以GDP为导向的发展并无直接效果,但对三农的长远发展意义深远。中国农业和农民为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极其巨大的牺牲,至今环境条件极其落后,不少地区甚至相当衰败。切实补齐短板,体现了国家层面的理性和智慧,我们认为短板之处才是真实的国力所在。
改革的目的、体制的改革才是改革的真谛。一号文件提出的改革主要包括价格改革、补贴制度、财政、金融的变革和创新、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新机制、供销社改革和农垦改革、发达地区镇行政管理改革、河长制等。其中返乡创业的政策和制度支持是一号文件的一个亮点,也是首次提出。我们认为这对于地区均衡发展意义较大。不过也应当警惕类似以往的经济开发区之类的弊病重演,不但占用耕地还可能变成了一些基层的政绩,华而不实,影响了政策的初衷。我们认为一号文件在改革中对体制的改革仍然留有余地,如果仅依靠外来资本或者是科技、财政、金融等某些领域的制度并不能真正驾驭好农业改革的大方向。在绿色生态、城乡一体、更加重视里子、注重实质、实效的改革主线下,如何发挥集体经济与诸多改革目标的统一和衔接或许是未来农业政策的突破口。
投资评级:农业改革轻量重质,供给侧改革呼之欲出。我们维持行业“看好”评级。
风险因素:改革方向和路径的波动可能波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