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3营收大幅增长,利润端表现低于预期。
在整车销售同比大幅增长的拉动下,公司16Q3单季度实现营收17.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1.48%,表现亮眼。但营收端的增长并未能很好的传导到利润端,公司Q3单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3亿元,同比减少2.3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为1.2亿元,同比增长1.9%。利润端远低于营收端的表现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公司Q3毛利率为23.05%,同比环比分别下滑0.33和3.69个百分点,未能延续之前毛利率同比明显增长、环比持续向上的趋势,毛利率的下滑可能是由于三季度以来铅价快速上涨推升了成本,而蓄电池售价的上涨滞后于铅价的上涨,从而拖累了Q3的毛利率表现;二是消费税的影响,公司Q3单季度需缴纳营业税金及附加6965万元,相较于去年同期增加额超过6300万元,亦严重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
公司产品提价,盈利能力有望迎来修复。
公司由于成本控制能力和管理能力突出,起动电池的毛利率水平显著优于同行。利用这一优势,公司前期一直采取低价抢占市场的策略,市占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也影响了公司的盈利能力。随着消费税的征收,业内一些落后和盈利能力差的产能正在逐步退出,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起动电池供应偏紧的情况,公司的产品价格相较于三季度初有所上涨。后续随着行业的进一步整合,产品价格有望进一步提高;此外随着油耗标准的日益严格,毛利率较高的启停电池占比将进一步提升。综合来看,公司汽车起动电池产品的盈利能力有望迎来拐点。
静待政策落地,动力电池即将放量。
公司的锂电池产能落地时间低于我们之前的预期,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产线的建设调试进度低于预期;另一方面从公司所签署的合作协议来看,目前其动力锂电池的意向客户主要是专用车和客车厂商,与公司自身要开展的融资租赁业务也可以形成较好的协同效应,但是由于补贴调整结果未公布以及专用车截至目前仍未能上目录,也影响了公司该块业务的开展。目前公司的动力电池产线已准备就绪,考虑到产线所需的磨合调整时间,以及相关政策的落地时间,我们预计公司今年动力电池实现营收1-2亿元。
考虑到动力电池落地时间低于预期,我们下调了公司2016年的业绩预测。我们预计公司2016-2018年的EPS为0.65、0.82、0.87元,市盈率分别为29倍、23倍、21倍,维持“推荐”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