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宏观研究 - 正文

宏观专题报告:重塑国改逻辑之央企兼并重组,岂止于大

来源:东北证券 作者:陈亚龙 2016-09-29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本轮国企改革态度更坚决、范围更广泛,是“全面深化改革”大方针中的重要一步,必将是当前乃至未来几年的核心主题。我们不认为此轮改革没有侧重点、太全面意味着改革不深入,全面铺开正表明决策层改革的决心和改革的程度加深。

目前市场对国企改革政策路线有不解。我们认为“做强做优做大”表明先有“强优”而后有“大”,集中做强做优主业与减少重复投资、剥离社会办职能、减少管理层级等“瘦身健体”措施互补,央企兼并重组符合此政策路线,并可形成具有一定规模效益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国有骨干企业。选择央企先兼并重组是因为这项改革关乎国民经济命脉乃至国家战略,央企之间兼并重组相对更容易,且可成为其他改革深入推进的标杆。

无论国有与否,兼并重组在世界范围内普遍而正常。本轮央企兼并重组并购模式综合采用了美国并购史上几种模式,取长避短。总体可贴上四个标签:提高行业集中度,加强主业,国际竞争力,产业链优势互补。

以钢铁为例,过剩行业应提高集中度,兼顾去产能与增强国际竞争力。将视野放至国际市场来看,对于钢铁央企兼并重组引发的垄断担忧毫无必要,当前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远低于美日韩,可见高行业集中度在美日韩是殊途同归的结果。当前传统行业不景气,而国际经验也多允许“萧条卡特尔”的做法。此外,钢铁行业低集中度与上游寡头垄断格局存在天然矛盾。但过剩产能行业并非简单地一减了之,应伴随有效实现规模经济乃至升级,提质增效。

产业链结合也是本轮兼并重组特征,有助于发挥协同效应,提高国际竞争力(如五矿与中冶的结合)。除了参与重组的企业,央企自身多集中在上中游及公用品提供上,企业国际竞争力增强也利于在国际市场上发挥协同效应,共同服务于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

我们认为,未来央企兼并重组顺序上应从最具紧迫性的地方入手。当前化解产能过剩、公用品建设、助力一带一路是紧迫性最强的方向,因此与此相关的央企最可能先进入兼并重组的序列。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