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G20杭州峰会将包容性发展列为一项重要议题,第一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具有开创性意义。针对本次峰会达成的共识和蕴含的积极意义,我们有如下判断:第一,两大倡议为包容性发展提供了可落地行动指南。包容性发展概念由来已久,2000年9月,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最早提出“包容性”理念;2007年8月,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概念;2011年4月,“包容性发展”成为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主题,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主题演讲。可见,包容性发展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遗憾的是,一直没有形成可落地行动纲领。本次杭州峰会发起《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和《全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联盟倡议》,第一次提出完善的行动纲领文件。
两大倡议通过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可及性、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青年创业等方式,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和不平衡,使各国人民共享世界经济增长成果。
第二,包容性发展举措具有中国特色。作为主办国,这次峰会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发展中国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度大大提高,提升了峰会平衡性和代表性。当前,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占全球半壁江山,过去峰会参与者主要是发达国家、议题设置偏重西方,没有体现世界经济力量变迁。此次峰会力邀发展中国家参加,将发展议题列为重要内容,将包容性发展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二是大力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过程中,总结出一条朴素经验,就是“要想富,先修路”。这一经验也适用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将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差距。其中,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中国主导的新兴多边开发机构将发挥金融支持作用。
三是重视环境保护和绿色金融。在中国倡议下,本次峰会将绿色金融纳入G20议题,讨论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等问题。绿色金融符合当前全球及中国经济转型需要,与“十三五”规划相符,体现了中国儒家“天人合一”哲学理念。
第三,包容性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稳固复苏。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国的非包容性发展带来负外部性,在本国金融体系出现问题之后,利用发达的金融市场和强势美元将金融风险转嫁别国,从而招致更广泛层面的风险蔓延。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基础尚不稳固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和去全球化趋势有所抬头,这不仅无益于国际收支改善和就业、增长恢复,还会因贸易争端增加和与邻为壑政策对其他国家形成各种不利影响,导致全球经济复苏乏力。问题解决的关键,便是实施包容性发展和联动发展。一国经济发展会为其他国家创造贸易投资机会,海外需求扩大反过来又会拉动本国出口,形成正反馈。各国相互包容、坦诚相待、搁置争议、共谋发展,会促进全球经济早日走出低增长和低通胀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