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杭州峰会闭幕。会议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公报指出,要“实现抗风险的增长,必须建设有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架构”。
第一,推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是G20一以贯之的任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缺陷。这使得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改革成为G20峰会的重要任务。从2008年以来,历届G20峰会均积极推动IMF、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改革,例如2009年伦敦峰会和2012年洛斯卡沃斯峰会两次就IMF增资达成共识;将金融稳定论坛改组为金融稳定理事会,制定出一系列金融监管新标准。上述改革倡议,部分已经得到落实,一些还在进行之中。
在此基础上,杭州峰会提出要构建更稳定、更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要继续推动包括IMF、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形成以IMF为核心的全球金融安全网。IMF将与清迈倡议多边化进行联合演练,强化区域性的融资安排。此外,各国还应加强落实各项金融改革举措,总结宏观审慎管理经验,改善金融监管协调框架。
要深化普惠金融、绿色金融、气候资金等领域合作,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第二,维护金融稳定是当前G20成员国面临的最大挑战。公报指出,各国要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新风险和脆弱性予以持续关注,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应对,这些风险包括与影子银行、资产管理和其他市场化融资有关的风险。公报还要求各国改善关于资本流动的分析和监测,对资本流动过度波动带来的风险加以管理。
本次G20峰会之所以对这一问题发出特别警告,是因为:国际流动性泛滥和无序波动是当前国际金融体系面临的最大风险。去年以来,伴随着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各国货币政策分化,国际资本流动更加频繁和无序,威胁着全球金融稳定。与此同时,在全球低利率和流动性宽裕的环境下,部分国家出现信贷激增、债务累积的状况。BIS的数据显示,2016-2018年,新兴市场公司将进入债务偿还期,总规模将达到3400亿美元,较过去三年高出40%。2008年以来,在所有美国以外地区非银行实体发行的美元债务中,新兴市场国家占了将近一半,几乎是欧元区发债额的3倍。考虑到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美联储加息等因素,巨额的债务偿还可能引发部分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动荡,值得各国警惕和关注。
第三,实现抗风险的增长是G20成员国的共同目标。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距今已经8年,但世界经济增长与潜在产出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IMF总裁拉加德表示,2016年,世界经济已连续第五年低于危机前的增长平均值3.7%,这一情况在2017年很可能会继续延续。当前,全球经济低增长已经成为新常态,并引发了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加剧国际社会的矛盾。在这种形势下,加强G20成员国的合作显得至关重要。各国既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作,稳定市场对世界经济前景的预期,同时也要化解潜在风险,提升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健性和抗风险能力,从而形成增长的合力,实现强劲、可持续和平衡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