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评是污染防治的第一道关口,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环评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经过多年发展,环评形成了由政府审批机构、技术评估单位、具备资质的环评机构、项目的建设单位、公众监督方五个单元为主体行业结构。对于环评机构而言,环评资质和人力资源是其竞争力的两大核心。
“红顶”环评脱钩加速行业市场化,7成市场空间放开。2015年3月23日环保部发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明确了2016年12月31日是政府背景的“红顶”环评脱钩的最后期限。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趋稳,未来五年环评行业会保持250-300亿的市场空间。脱钩后,“红顶”环评机构占据约70%的市场空间将放开。
前端资源优势显现,带动千亿“三同时”治理空间。“三同时”污染防治设施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设计和验收密切关联。据统计,“三同时”污染防治设施投资是环评费用的60-70倍,具有明显高杠杆作用。环评机构凭借前端优势,合理介入治理设施建设;同时,环评脱钩也是环保治理企业获取环保咨询能力和客户源的一次重要的契机。
联动PPP,“环保咨询+治理”一体化的环保企业将受益。宏观层面,可从规划源头切入,为政府整体诊断并解决PPP项目规划中的环境问题。微观层面,打造“环保咨询-量身打造环保设施-设计-施工”项目执行链条,可使PPP项目更好的落地,在运营过程中达到更好的效果。最终,具有“环保咨询+治理”的企业将会从中受益。
推荐“环保咨询+治理”企业:中金环境、博世科和永清环保。中金环境收购中咨华宇100%股份,环保咨询+治理全产业链布局完成,凭借前端客户优势撬动大体量环保治理市场,发力PPP项目环保业务扩张。博世科整体接收广西环科院环评业务,补齐环保产业链布局,与其他主营业务将产生协同效应,全年订单翻倍有保障。永清环保,多年深耕环评业务,凭借环评客户资源,在大气和土壤修复领域可获得超预期订单。
风险分析:
环评脱钩效率不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