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千疮百孔”的土之殇
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累积性、地域性和不可逆转性,治理难度大、周期长。
目前我国土壤污染严重,全国土壤总的超标率为16.1%,由此估算,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2333万公顷,其中中度污染333万公顷。
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还处于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初级阶段,尚无完整产业发展链,存在相关政策和标准缺失、技术不完善、资金缺口大等问题。
今天:百废俱兴,政策频出
中央到地方,政策频出,不仅为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也为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国内的土壤修复通常以工程形式体现,多为污染场地修复,资金来源一般为政府部门、土地开发商和污染企业。2014年起,环境修复项目有显著增长。2015年全国土壤修复工程项目超过100个,土壤修复合同签约额达到21.28亿元,比2014年的12.74亿元增长67%。
我国近年土壤修复工程技术主要以物化法为主,应用最频繁的技术为固化稳定化和水泥窑协同处理技术,目前研究阶段的治理技术很多,但大多数的工程应用尚待改进和探索。
明天: 来日方长,大有可为
土壤修复的准入门槛较低,缺少针对性和专业性的行业资质。因而行业参与者多,但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企业工程经验少,长时间亏损经营。目前80%以上的市场份额被几家大公司占领。
产业盈利模式尚不完善,资金匮乏严重掣肘行业的发展。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在政府财税补贴之外,要建立追溯求偿制度,同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鼓励多方参与,具体可以体现为PPP、RT、ROT等模式。
历经了几十稿的修改完善,“土十条”已提交至国务院,有望于近期出台,每年投入预计在1500亿-2000亿元。土壤修复行业有望享受政策红利,实现快速、健康的成长,其中拥有技术工程经验、先发优势的龙头企业将首先受益,建议关注高能环境(603588)、永清环保(300187)、博世科(300422)、建工修复(等待IPO)等公司。
风险提示
1. 政策出台速度和力度不及预期;2. 责任主体不明确,融资机制不完善,资金缺少保障;3. 盈利模式不清,行业恶性竞争;4. 订单释放及实施进度不达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