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建议
基本结论:玉米“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落地,目标价格也有望于5月后推出,2.5亿吨的天量库存以及国内外近一倍的价差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玉米价格下滑将是确定性事件。同时,经济效益下降,政策引导,玉米种植面积有望稳中趋降,相比近几年“三量齐增”不同,我国有望在未来迎来“三量齐降”的局面,直至三量回到均衡状态。
推荐组合:我们一直强调禽畜养殖板块推荐逻辑当中,非常重要且存在一定预期差的部分在于:明显存在并将持续扩大的成本红利!玉米价格进一步下滑无疑将进一步加重这一逻辑的砝码,盈利仍将比预想的高,估值仍会比预想的低,禽畜板块仍然是不可动摇的、首推的板块。推荐组合为:白羽四金刚(益生股份、圣农发展、民和股份、仙坛股份)、温氏股份、牧原股份、新五丰、海大集团。
行业观点
玉米临储政策退出历史舞台,价格将重获资源配置功能:上周,预期已久的玉米临储政策改革落地:2016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临储政策在保障农民收益,保持我国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国内外价格差距不断扩大,库存不断走高,临储所需资金、库容的捉襟见肘,临储政策亟待改革,我们认为“价补分离”是政策改革的方向,也是此次政策改革的核心要义所在,改革之后,价格将重新具有反映供需实际情况的意义,起到资源配置、推动生产效率提升,进而从远期推动我国农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
以史为鉴,价格下降成必然,库存压力减小:2014年,大豆和棉花率先完成了临储向目标价格制度改革的转变,背景无一例外都是国内外价差明显,库存高企,进口量增加等,在二者不到两年的运行时间内,总体来看,政策效果初显,价格均出现明显下滑,国内外差价、库存、进口量渐趋稳定或渐趋合理,但在稳定种植面积、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还需要仍需时间。仅就价格方面来看,我们认为,政策改革仍然是非常必要和成功的,以玉米为例,过高的库存意味着光储藏费用就需要500亿元以上的支出,而通过市场化收购+补贴的形式,将500亿元的支出可以转变为对2亿亩,亩均250元的补贴,对生产效率较高的种植户来说,如果补贴发放到位,收入并不会有太大区别,只是变换了收入来源结构,对政府来看,花费并没有太大变化,只是由储藏费用转化为了补贴,对加工厂商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获得了更加反映市场关系的,低价的玉米,成本端将会迎来更加明显的红利,因此,我们认为,在库存高企的背景下,目标价格制度将带来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
我们认为:玉米价格回落到1400-1500元/吨左右。1.包含关税、增值税及港杂费在内的国外配额内进口玉米价格维持在1450元/吨左右,国内约1700元/吨价格仍然有较为明显溢价,我们认为,高库存压力、定价市场化背景之下,玉米价格仍然将进一步下调国内玉米价格有望回落到与进口玉米平价状态,因此我们倾向于玉米价格回落到1400-1500元/吨。2.玉米库存消费比居高不下,2015年玉米库存消费比达到149.61%,近年来连续高企的库存将面临“泄库”风险,临储政策退出更加剧了玉米的供给,国内库存量高使玉米反弹动力不足。3.即使悲观假设今年玉米产量大幅下滑10%,玉米生产量依旧能维持在1.9亿吨以上,不将720万吨玉米进口配额计算在内,玉米产量依旧远高于乐观预计下的1.7亿吨玉米需求量。因此2016年供给将远大于需求。
风险提示
政策执行不到位或有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