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建议
上海迪斯尼确定于2016年6月16日正式开园。一期开园占地面积约3.9平方公里,将包括一座“神奇王国”类型的迪斯尼主题乐园、两个主题化星级酒店、零售、餐饮、娱乐、停车场等配套设施,以及中心湖、围场河和公共交通枢纽等公共设施。预计上海迪斯尼乐园2016年首年旅客流量将在1700万人次左右,开园时间为6月,折算到2016年底客流人次在1000万人次。2017年以后常态化接待旅客能力将在2000万人次左右。一般在主题公园开园3-5年后进入成熟期,接待人次将在2020年实现3000万人次。
后迪斯尼时代影响一:主题公园行业大浪淘沙,迪斯尼开园加速IP消费热。未来具备IP内容生产或收购能力,并且有成熟线上线下渠道平台延伸IP消费的主题公园将具有成长价值。其中包含两种类型:一类是从下游延伸至上游,以旅游景区为主营业务,通过培育成熟的景区业绩为公司输送现金流,然后通过自身内容创作或外延收购IP,再借助于IP内容的品牌影响力异地复制项目,最后完成从“内容创作与授权-线上线下渠道平台-衍生消费”的泛文化产业链的打造,如宋城演艺、海昌海洋公园、大连圣亚;另一类是从上游拓展至下游,以本身现有的IP为起点,向渠道端和消费端发力,布局影视、游戏、娱乐、主题公园等板块,如华谊兄弟。
后迪斯尼时代影响二:迪斯尼收入来源多元化,推动行业提升客单价。迪斯尼门票经济只占总营收的33%,其他如餐饮零售、游轮套餐和酒店住宿皆为迪斯尼较高的客单价贡献了业绩。而目前国内主题公园目前门票经济占主导,餐饮零售多为外包租赁,在游客人次稳定增长后,未来可通过提升客单价的方式促进营收增长。
后迪斯尼时代影响三:迪斯尼海外投资商业模式品牌管理输出+合资控股。迪斯尼全球扩张中共有四种模式:东京迪斯尼技术转让和许可模式,巴黎迪斯尼股份合资模式,香港迪斯尼政府合资和特许经营模式以及上海迪斯尼中美合作模式。国内主题公园在异地拓展中也开启轻重资产并重的方式拓展新项目。
后迪斯尼时代影响四:“迪斯尼+海洋公园”双雄并行全球三地成功实践。后迪斯尼时代,长三角海洋公园项目迎来极大利好,海昌海洋公园投资的上海极地海洋世界与大连圣亚投资的镇江魔幻海洋公园项目将与迪斯尼项目共同形成规模效应。利好标的:
宋城演艺:公司近年在四地(杭州、三亚、丽江、九寨)的主题公园+旅游演艺业务发展步入成熟期,收购线上线下平台资本布局加速,加快进军全国演艺项目,上海城市演艺2017年将落地,异地项目尝试轻资产管理输出模式,借助在文化演艺行业的丰富管理运营经验、流程化运作竞争优势和文化营销推广能力,公司积极投资文化产业打造IP,布局影视、戏剧行业等领域,逐步从主题公园景区运营商转型为贯穿全文化娱乐产业链的平台型公司。
海昌海洋公园:主题公园的初期投入较大,且运营成本相对固定。随着公园不断成熟,客流及收入快速增长,业绩及盈利能力将会逐渐得以释放。同时,随着主题公园人气的提升,周边的商用物业的价值也会随之提升,反过来可以聚集更多的人流,进而产生叠加协同效应。一般主题公园开业3-5年后进入成熟期。于2010年前后开业的五个公园保持客流和总收入的快速增长,另外三个(大连老虎滩、发现王国、青岛)发展成熟的公园保持稳定客流。预估人次每年维持12%-15%的增长,同时团散比结构进一步改善、人均客单价消费提升,预估EBITDA可以保持15%-20%以上的增长。上海海昌极地海洋公园将与迪士尼有望形成类似“美国奥兰多迪士尼+Seaworld”以及“香港迪士尼+海洋公园”的“同城双雄”格局,形成共赢的协同效应。
大连圣亚:公司目前拥有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和哈尔滨圣亚极地公园两个成熟的海洋主题公园。公司加快异地复制的步伐,从东北地区(大连、哈尔滨)扩张至华东地区,一定程度上缓解公司收入的季节效应,2018年镇江魔幻海洋世界项目落地。镇江魔幻海洋世界项目总投资10亿元。镇江与南京、常州、扬州等地乘坐高铁均在30分钟以内,距上海90分钟,未来有望受益于周边游。预计2018年魔幻海洋世界项目可达300万游客人次。同时启动“大白鲸计划”,旨在打造从上游的原创海洋主题儿童文学,到中游的动漫、影视、衍生商品等的文化、商业产品,再到下游的儿童乐园、家庭娱乐中心、海洋公园等的娱乐、旅游产品。品牌分享和内容共享,打通全文化产业链。
华谊兄弟:公司以内容为核心,积极布局娱乐产业线上线下业务,实现“艺人经纪创造粉丝经济+IP内容制作+线上游戏联动+线下实景变现”的商业模式。2012年开始布局电影小镇项目,计划在三年内在全国布局20个电影小镇项目,通过出售商标使用权、投资入股、综合收益(门票经济+旅游休闲消费)分成。与一般主题公园不同,电影小镇项目可植入公司现有的影视、游戏、娱乐等板块的IP内容,未来会通过高科技技术(如Vr)等强化旅游小镇内的影视体验感。
风险提示
估值偏高
迪斯尼客流和影响力达不到预期
公司未来新项目落地时间延期或项目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