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全球经济长期低速发展正日益成为现实。按照IMF最新预测,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3.1%,2016年和2017年分别增长3.4%和3.6%,经济复苏活动趋于缓慢。IMF表示,全球经济正处于调整之中:新兴市场普遍放缓,中国经济处于再平衡进程中,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美国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全球经济如果不能成功驾驭这些重大转变,增长可能受阻。我们认为,新兴市场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的全球贸易低迷以及重要经济体之间货币政策的分化仍将为经济的复苏带来下行风险。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额增速逐年下降,一方面中国等新兴市场正寻求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另一方面主要发达经济体均面临去杠杆进程,量化宽松政策只是减轻疼痛程度,但无疑将拉长疼痛周期。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出现尚需时日。
在货币政策层面,美联储货币政策的正常化引致金融资本快速从新兴市场抽离,投资者风险偏好降低,强势美元也使得美国制造业和贸易水平出现下滑。我们预计美联储年内可能仍会有1-2次加息动作,幅度在50bp左右。但如果美国经济走势弱于预期,美联储年内可能仅加息一次甚至不会加息。
国内:2015年全年GDP同比增长6.9%,三大产业对GDP的累计同比拉动分别为0.4%、2.6%和4.0%,第三产业较14年提升了0.3%,第二产业下滑了0.6%,受工业下滑的影响,第二产业持续走低。总体来看,投资颓势难改,房地产和制造业均处于去库存阶段;消费保持平稳。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生产层面和金融链条的风险有待释放,面临企业盈利恶化、银行坏账增加等风险,经济见底仍需时间,预计2016年1季度的GDP增速为6.7%。
货币政策方面,新年伊始,由于外汇占款持续大幅下降、企业集中缴款、居民现金需求增加等因素,市场流动性偏紧,呼吁降准的声音较强,但央行态度审慎,并未采取降准的方式释放流动性,而是采取了公开市场操作,以MLF、SLF等方式释放了约13000亿元的流动性,缓解资金紧张,引导短期利率下行。我们认为在短期内央行不会采取降准的方式“放水”,首先,考虑到汇率的波动性,人民币汇率仍然面临较大的贬值压力,月底央行在流动性座谈会上表示,“要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基本稳定”,央行强调降准信号意义太强,带来的贬值压力较大;同时,从央行在离岸市场的操作方式可以看出,管理层期望的是温和的贬值而非急剧下跌到位。其次,去杠杆过程远未结束,金融机构、房地产市场的杠杆水平仍然较高,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将面临随之而来的坏账、债务置换等问题,届时货币政策相配合,将产生更积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