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趋势策略 - 正文

专题研究:中国供给侧改革并非供给主义

来源:上海证券 作者:胡月晓 2016-01-22 00:00:0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主要观点:

供给侧改革仍强调发挥政府调控功能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法,经历了“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三个认识阶段,相对于过去政府“相机抉择”的需求调控,中国政府就经济发展与公众的沟通,显然有一个飞跃!《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中国要推行“供给主义经济学”。

换汤还是换药?仍待确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需求紧缩、不是新计划经济,重点是抓、放结合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实际上就是要把过去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出清”。不过,“七问”一文并没有明确是采用市场“出清”,还是延续过去是行政“出清”方式。“出清”方式的选择,就决定了未来中国宏观调控是“换汤”还是“换药”。

中国“供给侧改革”强调政府不缺位

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政策目的,是为了打赢“四个经济迁灭战”(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为了加速产业调整,是基于产业过剩问题长期悬而未决而提出的新解决方案,实质是要政府加深对经济运营行为的干预。“供给侧改革”,会使政府进一步涉入经济领域,强化政府对产业的调控,与西方曾经的“供给主义”,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新常态下新供给“瓶颈”产生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则是经济发展带来需求改变后供给调整滞后。这种新供结“瓶颈”的实质,是供给不能及时适应需求的变化;但进一步,供给不能及时调整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需求变化太快,产业管制等体制因素约束企业活力,资产泡沫长期发酵摧毁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等。

供给侧改革呼唤实业精神回归

当前经济运行的困境,也不在于人口红利消失、产能过剩、杠杆过高等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当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根源在于社会缺少干实业风气,仅有的创业氛围,也是在充斥着概念创造和快速上市的造富故事中演绎。这种局面不但加剧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且使得经济行为短期化,创新导向不足,增大了经济波动性,客观上形成了当前所谓的“产能过剩”和“杠杆过高”局面。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