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
供给侧改革仍强调发挥政府调控功能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法,经历了“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三个认识阶段,相对于过去政府“相机抉择”的需求调控,中国政府就经济发展与公众的沟通,显然有一个飞跃!《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中国要推行“供给主义经济学”。
换汤还是换药?仍待确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需求紧缩、不是新计划经济,重点是抓、放结合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这五大任务实际上就是要把过去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的问题“出清”。不过,“七问”一文并没有明确是采用市场“出清”,还是延续过去是行政“出清”方式。“出清”方式的选择,就决定了未来中国宏观调控是“换汤”还是“换药”。
中国“供给侧改革”强调政府不缺位
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政策目的,是为了打赢“四个经济迁灭战”(化解过剩产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化解房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为了加速产业调整,是基于产业过剩问题长期悬而未决而提出的新解决方案,实质是要政府加深对经济运营行为的干预。“供给侧改革”,会使政府进一步涉入经济领域,强化政府对产业的调控,与西方曾经的“供给主义”,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方向。
新常态下新供给“瓶颈”产生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则是经济发展带来需求改变后供给调整滞后。这种新供结“瓶颈”的实质,是供给不能及时适应需求的变化;但进一步,供给不能及时调整的原因却是多方面的:需求变化太快,产业管制等体制因素约束企业活力,资产泡沫长期发酵摧毁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等。
供给侧改革呼唤实业精神回归
当前经济运行的困境,也不在于人口红利消失、产能过剩、杠杆过高等问题;中国经济发展当前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根源在于社会缺少干实业风气,仅有的创业氛围,也是在充斥着概念创造和快速上市的造富故事中演绎。这种局面不但加剧了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而且使得经济行为短期化,创新导向不足,增大了经济波动性,客观上形成了当前所谓的“产能过剩”和“杠杆过高”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