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观点。
工业机器人来源于数控机床,有机床技术背景的企业容易成功。工业机器人起源于数控机床,比数控机床更具易用性和通用性,机床数控企业进入机器人领域有先天性的优势。运动控制是基础,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零部件都属于运动控制技术,对运动控制技术掌握的深度决定了机器人企业的体量。从国际机器人四大家族的发展历程来看,唯有FANUC掌握了最底层的数控技术,获得1+1>2的协同作用,收入和净利润远超行业通常水平。以运动控制为核心,结合自身优势做出差异化是在机器人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
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有利于降低系统成本,促进行业发展,但企业难以获得太大收益。目前中国国产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都依赖进口,国产机器人成本远高于外资品牌,难以大规模生产和推广。核心零部件技术含量高,外资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减速机市场高度垄断。零部件国产化的意义在于拉低外资品牌价格,从而降低整个系统成本,有利于行业的发展。但由于外资品牌产品价格有很大的下降空间,国内核心零部件企业即使技术突破,也可能难以获得太大收益。
机器人本体行业规模小、利润低、竞争压力大;国产本体短期内机会不大。
机器人本体不是大行业,也难有太高的利润,即使是四大家族除FANUC外,其他的利润率也都是个位数。本体的销售额在产业链条中只占30%。本体市场竞争激烈,价格下降趋势明显,外资品牌优势大,国产本体靠模仿和组装难以形成竞争力。机器人是B2B的行业,稳定可靠性是首选,需要经过长期的验证才能逐步获得市场认可。未来2-3年内国产本体成长性有限.
汽车产业集成国内企业难以进入,3C行业系统集成是机会。约80%的国内机器人企业集中在系统集成。汽车产业格局稳定,面临商务关系、技术和资金三重壁垒,国内企业难以进入。但在其他行业,尤其是3C行业,国内系统集成企业具有优势:中国是全球最大的3C制造基地,自动化升级需求强劲,有望超过汽车行业成为第一大机器人市场;3C行业机器人应用多样,外资品牌难以复制在汽车产业的经验,国内企业已实现部分反超,是拉近差距的最好机会。
协作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有望成为下一个风口。协作机器人弥补传统机器人不足,技术门槛低,简单易用,适合在3C行业和中小企业推广。外资品牌已开始推广,国内企业少有涉及。服务机器人直接在生活中为人类服务。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步入老龄化带来的养老、家庭服务、医疗、军工和特种应用都潜藏着巨大的需求,未来可能超过工业机器人形成万亿级的市场。目前扫地机器人和无人机已经实现产业化,但受限于人工智能和交互技术能力不足,短期内没有形成爆发点的条件。
投资建议。
借鉴FANUC模式,有机床数控背景,以运动控制技术为核心开发本体,并打通下游产业链的企业,重点推荐埃斯顿;
受益于国内机器人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关键零部件需求旺盛,2016年纳博特斯克减速机常州工厂投产,年产能20万台,重点推荐上海机电,关注汇川技术;
享受政策红利的国产机器人标杆,产业布局较为完善,具备跨行业集成能力的龙头有望进一步巩固领先优势,重点推荐机器人;
汽车产业已获得“准入资格”,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的企业通过精准并购扩大领先优势,有望成长为行业巨头,重点推荐华昌达。
服务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语音识别技术是入口,重点推荐科大讯飞。
风险。
经济放缓,智能制造转型受挫;产业政策效果不明显;关键零部件难以突破;国产本体不被市场接受;服务机器人发展方向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