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胀偏低 但央行降息余地不大
就在不久前,中国还在遭受高通胀的困扰。在一些人看来,这说明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后所采取的刺激政策过了头。批评人士认为,让这么多的资金流入经济,物价迟早会失控。
然而目前的情冷却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促使一些分析师对中国的通缩风险发出警告。在2011年中旬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升幅触及6%上方的峰值后,今年2月份中国通胀率已降至2%的低位。
低通胀可能意味着经济表现低于潜在水平,对中国这样经济的飞速增长的国家来说,2%确实偏低。最新的宏观数据促使一些经济学家呼吁政府采取新一轮刺激措施,或者至少暂停中国央行自去年以来所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
中国的需求看起来比较疲软。他说,中国政府若想实现今年7.5%的经济增长目标,就需要放松货币政策和采取额外的财政刺激政策。
不过至少CPI同比还在增长。与之相比,反映制造业成品销售价格水平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已连续两年同比下降。今年2月PPI同比下降了2%。
物价下跌并不像听上去那样美好。当企业及家庭预期物价将持续下降,他们理所当然会把投资和消费延后,进而慢慢的给经济带来不利影响。
中国的制造业部门之所以出现通缩,部分是由全球原材料价格(尤其是矿产品价格)低迷所造成的。但这也反映出产能过剩给经济带来的负担,这一问题已经对中国经济关键领域的利润造成严重冲击。
为遏制过度投资,中国政府已要求银行不得向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放贷。然而这些领域中的企业仍可从监管力度较小的“影子银行”渠道中获取贷款。
通缩一旦成为定局就很难摆脱掉。日本便是前车之鉴:该国物价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滑入通缩区间,在随后的20年中就几乎再也没能走出来。各国央行为扭转通缩,往往会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但利率降到零就不能再降了。
当然中国利率还有很大的下调空间。而中国央行确实已经出现放松迹象:本周,7天期回购利率下跌至2.2%,创近两年来最低点。经济增长放缓可能也会促使中国央行于今年晚些时候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为信贷释放更多资金。
然而有迹象表明,这种放松措施的作用有限,而且伴有严重风险。据标准普尔评级服务公司(Standard&Poor's Rating Services)称,中国于2008年采取的经济刺激措施尚未真正结束,去年该国总体债务负担已上升至相当于GDP的213%的水平。这远高于2007的140%,而且07年中国GDP远远低于去年。
更糟的是,所有那些贷款是否流向了最需要的地方亦不得而知。中国的银行贷款大多发放给大型企业或地方政府,这些领域被认为有中央政府在背后作隐性担保。
与此同时,尽管政府采取了支持小型私营企业的措施,但这类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仍未得到解决。银行并不乐于向新客户放贷。据最新发布的《中国黄皮书》显示,在接受调查的银行家中,只有14%表示他们有30%以上的贷款发放给了新客户。而大部分贷款只是为了滚转旧债。《中国黄皮书》每年对私营部门进行四次调查。
多年来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导致中国的金融系统在使资金流向需要的地方这方面做的不尽如人意。利率下降将促使信贷流向房地产开发商和重工业,而政府目前正努力使资金避免流入这些领域。
如果融资成本降低,则生产率较低的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最终将吸走更多的流动性。这里会有一个挤出效应。
在大多数经济体中,低通胀率相当于给政府放松货币政策开了绿灯。但在中国,事情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