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信视点】
期盼“降准”恐一厢情愿
无论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出台的高达4万亿元投资的一揽子计划,还是2012年以来,在“稳增长”的目标下对货币政策宽松化的一系列微调。几年来,中国经济始终处于一种流动性充裕的状态下。
但6月中旬以来,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这个十分专业的名词开始不断通过媒体进入公众的视线。20日的最新数据显示,上海银行间利率再次全线上涨,利率首次超过10%,达到惊人的13.44%,该数值已创下历史新高。该利率的高企,表明不差钱的大型商业银行开始加入“钱荒”的大军。
导致目前金融业短暂性“钱荒”的因素十分复杂,这其中有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随着美国经济的回稳复苏,美联储称量化宽松政策将逐渐退出,使得资金外流的速度开始加快。除此之外,中国金融系统内部杠杆率不断放大的因素更是不容忽视,大量资金在金融机构的操作之下通过杠杆投资和期限错配套取利差,资金在各个金融机构间循环往复获取利润,“影子银行”大行其道的同时,也使风险不断积聚。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尚未开展利率市场化,使得市场中存在监管套利的机会。在我国当前的信贷和融资体系下,国企较民企在融资上具有先天优势,更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资金,从而使其能通过委托贷款等方式进行套利,由此导致资金的重复计算,进而导致社会融资总量的虚增。由此可见,“钱荒”的背后,更需要思考的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钱要如何用的问题。
在刚刚结束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13年第二季度例会强调,在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我们认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已经成为未来中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一项总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市场大声疾呼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央行却并没有释放更多的流动性。这一调控指向似乎在暗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由简单的数量调控逐渐转向质量和结构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