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前一日“救市维稳资金考虑退出”的消息才被监管层“严厉”澄清,但7月22日的来自伊利股份的一则公告,却又瞬间把市场原本稍许松懈的神经再次拉紧。
7月22日盘后,因伊利股份(600887.SH)拟实施股票回购计划而发布其有关交易节点日的股东情况,而据其发布的7月9日与7月17日两日其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一经对比,不禁让市场大吃一惊。
按照伊利股份上述两日伊利股份前十大股东持股情况显示,7月9日,证金公司以两个股东席位分别持有2.07亿股和1.63亿股,合计持有伊利股份无限售股3.71亿股、占股比6.05%,而到了7月17日,证金公司两个股东席位合计持有的伊利股份无限售股,变成了2.63亿股、占股比4.28%,分别为1.63亿股和0.99亿股,比7月9日当日足足少了1.08亿股。
“国家队”真的减持了伊利股份了吗?
如果“国家队”并未减持伊利股份,那么这消失的1亿股到底去哪了呢?
白纸黑字,但两个证金公司账户持有的伊利股份的确是在不到十天内减少了1亿股。
按照伊利股份于7月22日公布的有关信息显示,7月9日,在其前十大股东中所出现的两个同名为“中国证券金融股份公司”的股东持股比例共计6.05%。
而在此前一日的7月8日晚间,证监会便发布公告称,因近期证券市场出现非理性下跌,为了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要求从即日起6个月内,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和持股5%以上的股东以及董事、监事、高管等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
按照上述的有关规定,如果这两个账户真的皆为证金公司的普通账户,那么其持股比例显然是超过5%的,如果其在7月9日之后减持则显然违反了上述规定。
“证金公司不可能违规买卖的。尤其要值得注意的,在伊利股份的前十大股东中,证金公司的名字出现两次,这对于普通股东而言是不可能的,这并不是市场普通意义理解的两个席位,而这是证金公司的两个特殊账户。”某券商高层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道,实际上这两个股东席位中,一个是证金公司的“自营”账户,而另一个则是证金公司的转融通账户。
据21世纪经济报道早前获悉,作为这次“救市”的主体,证金公司在此前是未有自己的“自营”账户,而此次“自营”账户设立的目的即为此次“救市”而来。
早在7月6日,在确定了以证金公司为主体部署此次“救市”方案后,还在中信证券新开四个账户,分别设在中信证券总部营业部、望京营业部、呼家楼营业部和金融街营业部。随后数个交易日,这四个营业部每天的动向成为市场的风向标,近几个交易日中,每天便有上千亿的资金从这几个交易所中投向二级市场买入股票。
这便是此次所谓的救市“国家队”资金,而这部分“救市”资金对应在伊利股份等个股中,便构成了其中一个证金公司的股东席位。
而另一个名为证金公司的股东席位又从何而来呢?
“另一个证金公司股东席位实际上是证金公司的转融通席位,与此次救市资金完全没有关系。”上述券商高层坦言。
而证金公司在伊利股份中的另一个股东席位上,从7月9日至7月19日,其所持的伊利股份股票依然为1.63亿股,这部分才是“救市”资金买入的股票,可以看到的是,其在此期间虽然没有大量增持,但却一股未减持。
证金公司负责人介绍,为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近期证金公司在二级市场买入股票的应急操作过程中,确有部分股票持股比例达到或超过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证金公司发现后,已及时将超比例股票划转至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多个客户资产管理计划”账户(即俗称的“一对多”账户)中管理,划转至基金管理公司的上述股票没有减持。证金公司目前的持股比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交易所规则的要求。
虽然伊利股份的“国家队”退出风波乃至前两日的“维稳资金考虑退出”等传言最终都被证实为虚惊一场,但却也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在企稳之后对于“维稳”资金最终如何处理隐忧。
而在这批上万亿的退市基金中,通过证金公司的自有账户投向资本市场的近6000亿规模资产的退出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这个过程都将经历一段较长的时间,在目前救市才开始半个月的时间内,市场无需担忧国家队资金的退出。” 接近于监管层的知情人士表示。
(编辑:李新江,邮箱 lixinjiang@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