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4月15日,由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研究通过的《关于做好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保障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意见》对包括一批经典老药在内的常用低价药品从改进价格管理、完善采购办法、建立短缺药品储备、加大政策扶持等方面明确了保障常用低价药品生产供应的政策措施。
点评:
常用低价药品供应不足甚至断供的情况是长期以来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一些低价药品虽然疗效较好,但由于定价过低,难以保障利润,因此企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医生处方积极性也不高,因此低价药常常出现短缺甚至断供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低价药意见出台,具体举措主要包括:
1、改进药价管理 。
对纳入国家低价药品清单的药品,取消针对每一个具体品种的最高零售限价,允许生产经营者在日均费用标准(另行制定)内,根据药品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制定或调整零售价格,保障合理利润。
预计低价药品清单将于6月底前出台。日均费用标准也将另行制定,目前并不确定,但据此前业内传闻为化药3元,中药5元,目前业内对于中药标准的争议较大。
2、完善采购办法 。
对纳入低价药品清单的药品,由各省(区、市)药品集中采购机构对通过相应资质审查的生产企业直接挂网,由医疗机构自行网上交易,阳光采购,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中的参与度。
主要观点:我们认为随着低价药品目录的出台,普药生产企业将迎来发展机会,有望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一些普药品种的利润率将大幅提高,而普药占营业收入比重较大的药企,其盈利能力将大幅提高。举例来说,成本0.1元,售价0.2元的药品,如果售价提高到1元,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利润是原来的9倍,这种提升幅度是不容忽视的。目前低价药目录尚未出台,因此不能断言个股的利好程度,但以普药为主的上市公司,无论是进入目录的可能性还是进入目录之后的受益幅度都是最大的,因此在正式目录出台之前,此类上市公司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A股以普药为主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华北制药、天药股份、鲁抗医药、新华制药、北大医药、西南药业、亚太药业、哈药股份、东北制药、华润双鹤、科伦药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