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研报 - 宏观研究 - 正文

3月份暨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经济寻底,缓慢出清延续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经济继续回落一季度GDP同比增速回落至7.0%,季调环比增长1.3%。三产业对GDP增速贡献率升至56.5%,二产业增速回落最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4%,已低于GDP增速。发电量3月同比下降3.7%,仍处于收缩当中。就业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总体保持稳定。3月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1%,比上年同期提高0.3个百分点。反应供需略有好转,但由于春节期间供需波动干扰,需观察这种改善能否持续。

三驾马车:投资回落、消费稳健、进口出口回落2015年1季度投资下滑:(1)越加庞大的投资基数使得投资增速上升变得困难;(2)房地产投资仍然回落;(3)经济自身处于结构调整和改革过程中,经济缓慢出清中,企业自主投资意愿不强,制造业投资疲软;(4)去产能持续,经济不振影响上游原材料产业。这表明目前经济内生动力趋弱,而经济结构改革效果显现仍然需要时间。现阶段投资增速下滑是经济出清的表现,这种缓慢的出清已经被市场接受,不会造成经济大幅波动。2015年1季度,基础设施建设仍然保持高位,说明国家投资仍然以此为主,政府投资已经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力度不足以抵消房地产和制造业的疲软。要想它还进一步作为,空间有限,不是不想作为,而是经历了2008年、2010年、2012年反复作为之后,现在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资金来源看,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在2015年1季度的充足情况并不理想,而投资的回暖一定需要资金的支持,在地方政府债务高企、银行惜贷表现明显、全国财政收入放缓的背景下,需要扩宽资金来源。而金融改革到资金盘活再到反哺实体经济需要时间,预计投资增速短期仍将小幅下滑。

2015年1季度全国消费品增速同比再次下降。第一,由于经济处于平稳状态,消费增速快速上升变的比较困难,经济增速基本平稳导致消费总额和新增消费额也趋于平稳,这样反应在消费同比上就出现下降;第二,严格控制公务支出依然影响我国总体商品零售消费;第三:疲软的投资同时拉低了消费。2015年我国消费品零售市场进入平稳时期,在没有政策刺激的情况下,新增消费额增加缓慢,消费增速在年初小幅下降之后保持平稳。消费在由“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带动型消费”向居民消费转型,这种转型也需要时间消化,是一个渐进过程,特别在经济下滑的过程中,居民收入增速也会受限。

出口则受制于全球的大周期。短期3月进出口回落,春节效应影响是主要原因。我国外贸企业节前集中出口、节后在正月十五之后开工的习惯,使得今年3月份也受到了春节假期对外贸的负面影响,因而造成3月份外贸出口同环比均大幅下跌。进口持续低迷,进口增速回落。原油、铁矿砂、铜、钢材等原材料进口额同比仍在持续大幅下滑。各类工业原材料在3月份进口量环比有所回升,显示节后工业生产有所趋稳。4月春节因素影响将完全消退,出口增速将有所回升;但由于外需难在短期内有明显好转,且美元强势确立,我国出口仍将保持低速增长。2季度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减弱、内需改善,进口有望有所改善。

社融持续收缩3月社融增长继续放缓。信贷稳健、结构继续调整;表外继续收缩;直接融资稳步增长但整体规模仍较小。经济回落和金融结构调整致M1、M2双双回落。M2增速回落0.9个百分点至11.6%,较去年末低0.6个百分点,低于今年的预期目标12%。3月货币供应增速继续放缓,主要由于外汇占款减少、银行表外和同业业务收缩所致。M1增速回落反应实体经济低迷。短期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美元走强,加大了人民币贬值、资金流出的压力。由于央行逐步减少干预,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外汇储备告别单向增长时代。随着定向稳增长措施加强、改革深化、结构调整,有助于抵御美国加息的冲击。而庞大的外汇储备,也为央行适时干预汇市稳定人民币汇率提供了条件。由于既要稳增长、又要抵御资金流出压力,央行基础货币供给力度还将加大。

政策托底作用有限、经济延续改革出清2015年一季度宏观数据显示经济仍处于缓慢出清通道当中。刺激政策的出台也只能短期遏制下滑的趋势,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能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能,也需要接受经济下滑的现实,和接受较长时间的煎熬。货币政策将继续在宽松的道路上延续,但对促增长的作用短期内有限,今年经济增速要维系在7%左右的水平,压力较大,预计在6.5%-7.0%之间的概率较大。持续的经济回落,一些传统行业和企业的困境将会显现,前一轮高速增长留下来的“老本”将会被“啃光”,一些会走向破产和被兼并。较为乐观的一面是新一届政府强力“除积弊、推改革”,这种红利在未来将逐步释放。我们预计经济增速在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之间会企稳,增速底点也就6.5%左右,随之而来将迎来新的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