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传统的离岸金融中,货币是游离于货币发行国而在境外使用的,相应地,离岸金融市场经营的也是非本币。美国国际银行设施(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ies,IBF)的创设开辟了在货币发行国境内设立离岸金融市场,并且经营本币的先例。
欧洲美元市场倒逼美国IBF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资本管制引发美元外流,成为欧洲美元离岸市场发展的绝佳机会。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加剧了全球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美元需求及“避税天堂”推动离岸市场发展。美国国内的国际金融业务萎缩促使制度创新,从而国际银行设施诞生。
美国在建立离岸金融中心时,创造性地以本币美元作为离岸金融货币。IBF创新了“岸”的内涵,离岸中的“岸”已不再与国境等同,而是指一国国内金融的循环系统或体系。IBF还具有严格的账户分离制度和优化的税收政策等制度设计,减少了监管套利空间。
20世纪80年代期间,IBF资产规模占比先升后降,形成了“一个中心,多个外围区域”分布特征,外国银行IBF是IBF间市场的主要借款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金融管制放松,IBF的监管优势逐渐下降,IBF的资产总量在全球离岸金融的比例也呈下降趋势。
本文尝试分析美国IBF制度设计及发展经验,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发展与布局提供一定借鉴意义,主要体现为:深化上海自贸区在岸离岸金融中心建设;将在岸离岸市场建设纳入全球人民币离岸中心总体战略中考量;短期坚持“内外分离”原则,为金融改革提供缓冲;努力扩大离岸银行业务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