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第一创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研究室主任彭兴韵教授观点: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判断中不包含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连续34 月呈负增长的PPI 和连续四个月1.5%左右的CPI,使中国经济具有通缩的某些特征。但中国现在物价下跌既不是“费雪紧缩”,也不是欧洲和日本的衰退式紧缩,而是“结构调整型紧缩”。
中国当下物价指数持续下降是由欧美全球金融危机引致的全球需求下降、地缘政治关系主导和美元升值周期助力下的原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全球性因素的结果;也是国内投资需求趋弱、去库化、货币供给与信贷趋缓和货币流动性急剧下降的结果。
此次物价指数下跌与1997 年时有共通之处,但中国经济承受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在全球中的地位均得到了极大提高,资源配置机制和对外开放程度发生了极大变化,所有这些决定了中国在经济新常态下应对物价下跌的战略重点、政策操作策略也会相应地发生重要变化,相应地改变了“积极财政政策”与“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
2015 年 “松紧适度”货币政策要求:通过政策组合适当增加流动性,使广义货币M2 增长率达到13%,社会融资规模达到19 万亿美元左右;修复利率期限结构,引导短期利率(一年期国债收益率)下行到2.5%左右。在继续采取创新性的政策工具调节流动性、实施定向操作过程中,谨慎有序地启动存款准备金正常化程序是必要的;公开市场操作当购买更多期较短国债和金融机构债券现券,改善被扭曲的市场收益率曲线。同时,有力度的积极财政政策,迫切需要货币政策的紧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