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农大科技北交所IPO上会:隐忧重重,上市之路荆棘密布)
中国产经观察消息:2025年11月14日,山东农大肥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农大科技”)即将迎来北交所上市委的审议会议。然而,在看似迈向资本市场新征程的背后,农大科技却隐藏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上市之路或许充满坎坷。
一、业绩增长乏力,可持续性存疑
(一)营收下滑趋势明显
从财务数据来看,农大科技的营业收入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2022-2024年,农大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26.76亿元、26.37亿元、23.63亿元,同比变动-1.43%、-10.40%,近三期完整会计年度内营收复合增长率为-6.02%。而且,近一期完整会计年度内,农大科技营业收入增速为-10.4%,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再看2025年度业绩预测,大概率还是会下滑。这种营收的持续下滑,反映出农大科技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市场份额可能正在被竞争对手逐步蚕食。
以新型肥料市场为例,随着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农大科技的新型肥料销售收入下滑,公司称主要系原料价格下降,售价相应降低所致;新型肥料中间体和普通肥料销售收入在2024年度大幅下滑,主要系原料价格下降及短期市场竞争加剧所致。然而,原料价格的波动是市场常态,农大科技不能仅仅将营收下滑归咎于原料价格,而应反思自身在产品创新、市场拓展、成本控制等方面的不足。如果不能有效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农大科技的营收可能会继续下滑,进而影响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二)净利润增长不稳定
净利润方面,农大科技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近三期完整会计年度内,农大科技净利润分别为1.01亿元、1.01亿元、1.45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9.84%,虽然看似有一定的增长,但增长过程并不稳定。近一期完整会计年度内,公司净利润增速为43.53%,而上一期增速仅为0.06%,出现了大幅上升的情况。这种净利润增长的大幅波动,反映出农大科技的盈利能力缺乏稳定性。
净利润增长不稳定可能与公司的成本控制、产品结构调整等因素有关。例如,农大科技在报告期内毛利率分别为13.27%、15.04%、18.83%,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与行业均值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近三期完整会计年度内,行业均值分别为26.12%、20.41%、18.62%。毛利率的波动以及与行业均值的差距,说明农大科技在成本管理、产品定价等方面可能存在问题。如果农大科技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净利润的增长将难以持续,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价值和上市后的市场表现。
(三)在手订单逐年下降
农大科技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老客户,各期占比分别为82.39%、84.09%和87.21%。然而,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在手订单金额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分别为62,906.01万元、47,042.61万元和33,205.62万元。这表明公司获取新订单的能力可能正在减弱,对老客户的依赖程度过高。
过度依赖老客户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旦老客户的需求发生变化,或者老客户转向其他供应商,公司的销售收入将受到严重影响。而且,农大科技在手订单逐年下降,也反映出公司在市场拓展方面存在不足,未能有效吸引新客户。结合肥料终端市场需求及市场份额占比情况、销量及同行业趋势对比情况、新型肥料及新型肥料中间体同类产品竞争力等因素来看,农大科技在手订单逐年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例如,公司的产品在质量、性能、价格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相比缺乏优势,导致客户流失;公司的市场营销策略不够有效,未能及时将产品信息传递给潜在客户等。如果农大科技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未来获取订单的能力将进一步下降,公司的业绩增长也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内控有效性受质疑,财务问题频发
(一)收入确认准确性存疑
在收入确认方面,农大科技存在诸多问题。针对境内销售产品,农大科技以商品发出并经客户或其指定的受托方签收确认作为收入确认时点,但保荐机构底稿中部分收入确认时间晚于签收时间。此外,保荐机构底稿显示,部分经销和贸易商客户自提的运输方系公司联系,运输中的损毁风险由运输公司承担,部分客户收到产品后验收并确认收入,部分产品存在运输中损坏并退货等情形;部分直销客户和邮政客户存在交货验收环节或验收后付款等情况。
这些情况使得农大科技收入确认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受到质疑。例如,收入确认时间晚于签收时间,可能导致公司提前确认收入,虚增业绩;而部分客户存在验收环节,公司却在签收时确认收入,可能不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如果公司不能准确确认收入,将影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判断。
(二)财务数据异常波动
农大科技的财务数据还存在其他异常波动的情况。例如,报告期内,农大科技预付款项账面余额分别为21,712.16万元、4,902.68万元和6,444.22万元,波动较大。2024年末,公司向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的预付款项期末余额为2,233.78万元。农大科技需要说明向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预付款项大幅增长的原因,采购的原材料是否及时入库、是否正常领用、期末是否存在大额库存,相关预付款项期后是否及时结转,公司与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有限公司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或其他利益安排。
此外,农大科技应收账款周转率持续下降,近三期完整会计年度内分别为12.39次、8.95次、8.02次;存货周转率近一期完整会计年度内为6.5次,同比变动-6.06%。毛利率增长但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却下降,这种财务指标的背离情况也引起了市场的关注。这些异常波动可能反映出农大科技在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增加了公司的经营风险。
三、合规风险高悬,未来发展受阻
(一)违规使用动力煤问题
报告期内,农大科技存在违规使用动力煤的情形。2021年至2023年,农大科技动力煤使用量分别为7928.26吨、7159.19吨和2547.38吨,该等违规情形截至2023年3月31日已停止。泰安市发展和改革局已就该事项出具了说明,称农大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未取得相关批复手续违规使用煤炭作为燃料的行为,该行为已经终止,生产用能设备中的相关燃煤装置已于2023年3月31日前全部拆除,但已对公司主要负责同志及相关责任人员进行了约谈和批评教育。
虽然农大科技已经停止了违规行为,但这一事件仍然反映出公司在合规管理方面存在漏洞。违规使用动力煤可能会面临环保处罚等风险,影响公司的声誉和正常生产经营。而且,这一事件也可能会引起监管机构对公司其他合规问题的关注,增加公司上市的难度。
(二)无证房产风险
截至2025年6月末,农大科技及子公司共拥有18项无证房产,建筑面积合计约为7,532.89平方米,用途涵盖食堂、在线监控站房、空压机房、污水处理站、职工宿舍和生产用房.....几乎覆盖了经营的方方面面。
这些无证房产存在诸多风险。如果这些房产未来被认定为违章建筑而不能继续使用,将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同时,这些房产存在被认定为违章建筑的可能及进而导致被主管部门行政处罚的风险。一旦公司因无证房产问题受到处罚,将面临经济损失和声誉损害,对公司的未来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多次被行政处罚
报告期内,农大科技及子公司多次被应急管理局、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等行政机关处罚。这些行政处罚反映出公司在安全生产、市场监管、税务等方面存在违规行为,公司的合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多次被行政处罚不仅会影响公司的声誉,还可能影响公司的业务拓展和融资能力。在上市审核过程中,监管机构也会重点关注公司的合规情况,这些行政处罚记录可能会成为公司上市的障碍。
四、募投项目合理性存疑,产能消化风险高
在最新披露的上会稿中,农大科技对本次IPO的募投项目进行调整,取消了原定募投项目中的 “年产 15 万吨微生态制剂系列产品生产项目”,该项目原计划募资1.29亿元,另外,“补充流动资金”计划募资额度减少了1000万元。募投项目调整后,农大科技拟首发募资金额从5.52亿元缩水至4.13亿元,缩水25.27%。
然而,结合农大科技目前的业绩增长情况和市场环境来看,这些募投项目的合理性仍然存在疑问。
一方面,农大科技目前的营收和净利润增长乏力,在手订单逐年下降,市场需求可能并不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大规模扩产可能会导致产能过剩,增加公司的库存压力和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农大科技拟募集资金用于年产30万吨腐植酸智能高塔复合肥项目和年产15万吨生物肥生产线建设项目,但是报告期内,农大科技主要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5.14%、68.72%、56.63%、58.31%。如此低下的产能利用率却急着追加产能。如果公司不能有效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新增的产能将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导致资源浪费和经济效益下降。
此外,2022年1月27日,农大科技实施现金分红高达1.8亿元,按照当时的持股比例计算,马学文、马克父子“落袋”1.15亿元。既然能豪掷1.8亿现金分红,为何还需要从公众口袋里“借”钱补流?
农大科技在北交所上会前面临着诸多负面因素。业绩增长乏力、内控有效性受质疑、合规风险高悬以及募投项目合理性存疑等问题,都给公司的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
编辑 | 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