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信部、水利部联合发文 2030年节水装备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联合印发《节水装备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通过五年攻坚,推动我国节水装备制造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7年,重点节水装备取得突破,节水装备标准体系更加健全,培育一批节水装备龙头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到2030年,构建覆盖全面、技术先进的节水装备体系,高性能、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节水装备供给能力持续增强,节水装备制造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负责人表示,节水装备是节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基础和支撑。《实施方案》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节水装备供给能力不足、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的现实情况,进一步巩固提升节水装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严重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具体到工业领域,2024年工业用水量为971亿立方米,约占全国用水量的1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4立方米,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与此同时,我国节水装备产业仍面临高端技术瓶颈,如高端反渗透膜等核心部件仍依赖进口,进口替代率亟待提升。
在此背景下,《实施方案》的出台既是应对国内水资源短缺的必然选择,也是抢占全球节水装备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举措。
《实施方案》重点关注生产工艺流程中耗水量大的通用设备,围绕推动供水、用水、回用装备发展和数智化转型4项重点任务,提出节水装备亟需攻关的关键零部件、材料和工艺等,通过“点”上突破,构建涵盖材料研发、装备制造、系统集成的节水装备产业链“线”式协同,实现全流程、多场景的“面”上节水。
为保障目标实现,《实施方案》从政策、标准、科技、人才四方面构建支撑体系。政策层面将落实设备更新政策,探索设立节水产业基金,推广“节水贷”等绿色金融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将加快水效评价、智能运维等急需标准研制,推动优势标准国际化;科技创新领域将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攻关核心技术,建设国家级创新中心与中试平台;人才培养则建立产学研联合机制,强化专业技术培训。
业内专家指出,《实施方案》的落地将加速我国节水装备产业的进口替代进程,同时,政策红利将带动全产业链升级,不仅助力工业领域节水降耗,更能为农业、市政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撑,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注入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