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5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举办)
10月24—25日,2025全球华人汽车精英联合年会暨“中国拥抱世界”汽车产业创新论坛在上海举办。论坛成为市场观察中国汽车产业发力全球化的重要窗口。
中国人才研究会汽车人才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表示,在新时代背景下,全球汽车精英组织要坚持发挥智库作用,以国际化视角为中国汽车产业建言;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持续进步;立足全球化,盲目进入陌生市场不可取,需要各位贡献智慧。
嘉定正在抢抓汽车“新四化”发展机遇,2024年嘉定全区规上工业产值4694亿元,其中汽车产业的产值达到3054亿元,同比增长4.4%。中共嘉定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姚卫华介绍,目前嘉定正着力营造并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助推本土企业屹立时代潮头。
随着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份额稳步攀升,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更是稳居全球前列,中国汽车产业已从单纯的规模扩张迈入“品牌向上”的新阶段。如何推动中国汽车真正从“产品出海”升级为“品牌出海”,已然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突破全球竞争壁垒、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命题。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柳燕认为,品牌建设是“长期主义”的核心,中国汽车品牌全球化发展,需要以真正的“长期主义”行稳致远。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实现了“从0到1”的跨越,但“从1到N”之路仍很漫长:品牌故事缺乏全产业链原创支撑,品牌认知和信任度仍处于建立和培育阶段;生态黏性不足,“品牌忠诚”远未固化,全球化抗风险能力仍较弱。未来中国汽车品牌要以“本土化价值共建”作为营销传播的核心指导思想,在战略上要从“攻城”转向“耕田”,传播上要从“高调宣传”转向深度沟通,行为上要从单打独斗到集体向上。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已在技术层面实现弯道超车,具备强劲的国际竞争力;但与此同时,产业出海之路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各区域消费者偏好差异显著,产品需针对性适配;二是中国车企海外品牌认知度仍处低位,缺乏长期积淀的品牌影响力;三是部分海外市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可能拖累当地汽车电动化推进节奏。对此,产业链相关企业需提前预判风险、制定应对策略,合理规划发展预期,主动化解潜在挑战。
前比亚迪集团品牌公关处总经理助理曹曦认为,中国车企需率先破除“以缓解国内市场内卷为出海目的”的认知误区,要以“构建长期全球化竞争力”为核心目标。在传播层面上,汽车传播生态已正式迈入“3.0+时代”,传统依赖“权威媒体撒播”的模式已无法适配全球化语境。中国车企需以AI赋能内容价值传递,始终围绕“讲好中国汽车故事”这一核心,让中国品牌从技术输出者转变为全球用户可感知、可共鸣的价值伙伴。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汽车产业与金融服务专委会副主任、普华永道(中国)汽车产业主管合伙人金军表示,ESG不仅是当前中国汽车产业补齐出海竞争力短板的核心抓手,更是车企实现从“产品出海”向“品牌出海”跨越的关键支撑。从实践路径上看,中国车企需重点聚焦三大方向:一是强化供应链ESG管控,二是完善全生命周期碳管理,三是善用绿色金融工具与规范信息披露。只有加快将ESG融入企业使命与战略决策,中国车企才能在全球竞争中真正实现竞争力跃升。
中国汽车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周博林认为,我国虽在全球汽车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国际协调方面还没有我国发起成立的国际组织实质性参与,他提出系统性发展对策:推动人才培养,按照“联合研究——成果发布——咨商/联络资质——实质性国际标准组织”建设路径,形成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开展多边及双边科技合作交流,承办重点及重大领域国际性活动,为中国企业提供世界性舞台;促进产业合作,服务中国企业,明确产业合作对象,对接全球汽车行业上下游企业,完成标准化成果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