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股票 - 公司新闻 - 正文

鞍石生物持续亏损近8亿:成本支出高企现金流为负,20亿补血研发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鞍石生物持续亏损近8亿:成本支出高企现金流为负,20亿补血研发)

《港湾商业观察》萧秀妮

2025年9月26日,北京鞍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鞍石生物)递表上交所科创板,华泰联合证券担任保荐机构。

作为一家已步入商业化阶段的生物医药企业,鞍石生物凭借其核心产品万比锐(伯瑞替尼)赢得了广泛关注。然而,其招股书中披露的持续亏损状况以及现金流压力、附条件上市的不确定性等多重风险因素,仍为其IPO进程带来显著挑战。

1

持续亏损,“嫡长子”伯瑞替尼遭五款竞品围猎

据天眼查数据显示,鞍石生物成立于2018年。该公司是一家采用未盈利标准上市的创新药企业,目前正处于向综合型创新药企转型的重要发展阶段,致力于通过高效的自主研发,提供高品质的创新抗肿瘤药物。

据招股书披露,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1—3月(报告期内),鞍石生物净利润分别为-1.64亿元、-2.83亿元、-4.79亿元、-9165.29万元,累计未弥补亏损为7.82亿元。

对此,资深财经评论员郭施亮表示,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需要观察商业化能力以及研发技术突破的时间点,特别是二期之后的临床试验结果如何。这些因素,往往影响着大资金的参与积极性。

具体来看,2022年,鞍石生物尚未形成主营业务收入。而到了2023年,公司主要产品伯瑞替尼于11月在国内获得附条件批准上市,2023年、2024年及2025年1—3月实现药品销售收入分别为1295.80万元、7165.62万元及6404.25万元。同时,鞍石生物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84.93%、84.65%、80.28%,而可比公司平均毛利率分别为91.92%、93.18%、92.81%。

伯瑞替尼是鞍石生物的核心商业化产品,属于高选择性、强效的创新型间质上皮转化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MET-TKI),具备显著的临床差异化优势:其一,它是治疗MET扩增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MET异常脑胶质瘤的全球同类首创药物;其二,是治疗MET14外显子(ex14)跳跃突变NSCLC的潜在同类最佳药物;其三,为全球首款且目前唯一在NSCLC以外验证“泛癌种”治疗潜力并获得上市批准的MET-TKI,在临床试验及临床前研究中,均展现出优于现有疗法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可填补多项治疗空白并迭代现有治疗方案。

从产品发展历史来看,伯瑞替尼用于治疗METex14跳跃突变非小细胞肺癌与ZM融合基因阳性脑胶质瘤两项适应症成功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并在国家医保局2024年度医保药品目录解读活动中作为重点创新药品种予以介绍。自纳入国家医保目录以来,伯瑞替尼于2025年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同比增长超过300%。2025年6月,伯瑞替尼获批用于治疗MET扩增非小细胞肺癌,累计已有三项适应症在国内获得上市批准。

从市场需求而言,MET异常是重要的肿瘤驱动因素,覆盖肺癌、脑胶质瘤、肝细胞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但传统化疗与免疫治疗对MET异常实体瘤的治疗效果不佳,绝大部分患者缺乏有效靶向治疗手段,存在重要未满足临床需求。以核心适应症为例,中国MET扩增NSCLC年新发患者人数将从2025年的4.01万人增长至2035年的5.25万人,METex14跳跃突变NSCLC年新发患者人数亦呈逐年上升趋势,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对应市场潜力,随着医保目录纳入带来的患者可及性提升、确证性临床对疗效的进一步验证,以及“泛癌种”潜力的持续挖掘(如肝细胞癌、胃癌等适应症的后续开发),伯瑞替尼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同时,其在脑转移患者中的优异疗效(如治疗METex14跳跃突变NSCLC伴脑转移患者的ORR达100%),可覆盖更广泛患者群体,进一步提升市场渗透率,有望成为MET异常实体瘤治疗领域的核心药物之一。

不过,伯瑞替尼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国内目前已有五款MET-TKI药物获批上市,除伯瑞替尼外,其余四款MET-TKI药物即赛沃替尼、谷美替尼、特泊替尼、卡马替尼均仅获批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其中卡马替尼是首个获批用于治疗METex14的靶向药物,谷美替尼是中国第二款国产MET抑制剂,也是首个成功列入国家医保目录的METex14跳变全线适应症的MET靶向药物。

郭施亮认为,针对多款药物同台竞争,最重要的是突出试验结果,商业化能力,未来是否量产上市,往往是市场比较关心的事情。对细分市场竞争来看,主要看研究投入比例、专利占比、二期之后的实验成果等因素,以及国际化的拓展预期,都会影响市场的具体定价。

2023年和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伯瑞替尼药品销量呈增长趋势,分别为0.08万盒、0.54万盒、0.95万盒;销售收入也同步增长,分别为1295.8万元、7165.62万元、6404.25万元。不过,平均每盒收入略有下降,分别为1.72万元/盒、1.33万元/盒、0.67万元/盒。

在其他主要产品方面,鞍石生物创新药物管线除了已在国内获批上市的伯瑞替尼,还有一款产品处于新药上市审评阶段、两款产品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公司正在全球多地开展多项临床研究试验,包括四项Ⅲ期临床研究。

2

研发费用叠加销售费用高企,现金流持续失血

管线推进与产品商业化无疑也带来了显著的费用压力。首先是产品研发方面,报告期内,鞍石生物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45亿元、1.84亿元、3.26亿元、7664.72万元,2023年、2024年和2025年1—3月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418.89%、455.18%、119.68%。

鞍石生物于招股书中坦言,公司研发费用逐年增加,主要原因包括:公司研发人员数量增加,且引进了部分职级较高的研发人员,相关人员成本提升;随着公司在研项目数量增加,在研项目多个适应症开展临床试验,以及在研项目进程持续推进,公司研发费用中临床试验服务费、临床前试验服务费、材料费等相关费用增多;公司对研发人员进行股权激励,股份支付费用增加。

细分产品来看,公司主要研发项目集中于伯瑞替尼和安达艾替尼。报告期内,伯瑞替尼研发费用分别为8565.72万元、6906.82万元、5823.49万元、1820.71万元;安达艾替尼研发费用分别为3671.92万元、5938.1万元、1.6亿元、2783.92万元;伯瑞替尼+安达艾替尼(联合用药)研发费用分别为239.23万元、1306.18万元、3953.56万元、936.14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核心产品伯瑞替尼并非鞍石生物自研。2021年11月,香港鞍石收购将开发伯瑞替尼的主体北京浦润奥。2023年9月,香港鞍石将北京浦润奥转让给鞍石生物,北京浦润奥由此成为鞍石生物全资子公司。

鞍石生物也因受让北京浦润奥,形成商誉9.27亿元。报告期内,公司资产总额分别为9.86亿元、21.07亿元、17.35亿元及16.37亿元,流动资产分别为5259.49万元、11.49万元、7.47亿元、6.42亿元,占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33%、54.54%、43.05%及39.21%。公司非流动资产分别为9.34亿元、9.58亿元、9.88亿元及9.95亿元,占各期末资产总额的比例分别为94.67%、45.46%、56.95%及60.79%。其中,商誉占各期末非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99.29%、96.76%、93.81%及93.19%。

不仅如此,报告期内,鞍石生物销售费用逐年增加,分别为361.45万元、4541.37万元、1.02亿元及3526.38万元。鞍石生物2023年、2024年及2025年第一季度的销售费用率分别为350.47%、141.74%、55.06%,可比公司平均销售费用率分别为97.55%、64.00%、51.16%。

鞍石生物表示,2023年、2024年,公司销售费用率相对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水平,主要由于公司伯瑞替尼产品处于商业化早期阶段,销售收入相对较少,但销售人员增加及学术推广使得公司销售费用增加。

报告期内,公司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291.90万元、2240.69万元、7464.96万元及6036.80万元,占流动资产的比例分别为5.55%、1.95%、9.99%及9.41%。

鞍石生物表示,库存主要由库存商品及委托加工物资构成。报告期各期末,公司存货呈增加趋势,主要系随着伯瑞替尼自2023年12月在国内实现商业化销售,公司为商业化量产进行备货所致。

整体而言,鞍石生物报告期内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分别为-1.66亿元、-2.94亿元、-3.56亿元、-7426.47万元,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分别为2757.31万元、8.64亿元、5.62亿元、5.28亿元。

3

高度依赖外部融资,对赌协议暗藏危机

费用高企与备货需求叠加,导致鞍石生物报告期内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持续为负,公司几乎主要依赖外部融资“输血”维持运营。

2021年12月,鞍石生物完成超2亿美元A轮融资,由维梧资本领投,贝恩资本、春华资本等知名基金深度参与;2023年12月,鞍石生物完成了10亿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投招商等联合领投,燕创集团和凯辉基金跟投,贝恩资本追加投资;2024年12月,鞍石生物完成了2.5亿元的B+轮股权融资,投资方为北京市医药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大兴产业基金等,此时公司投后估值达52.5亿元。鞍石生物通过三轮融资累计20多亿元。

公司此次IPO所筹集的24.5亿元募资,或将扮演“救命钱”的角色。其中,19.5亿元将投入新药研发项目,主要用于创新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开发及临床前研究,另有5亿元将用于补充营运资金,旨在提升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与业务综合实力,并加速具有重要临床价值药物管线的产业转化进程。然而,现有募资规模能否充分满足短期需求并支撑长期发展,仍需市场进一步验证。

而在2025年8月,公司实际控制人石和鹏与相关股东签署了对赌协议。协议强调,若公司本次上市申请不予受理、核准、注册、审核不予通过或终止审核,或公司撤回/撤销上市申请或未在上市申请受理之日起36个月内完成上市,发行人实际控制人将存在承担对相关发行人股东的回购义务的风险。

在股权结构上,石和鹏直接及通过一致行动人鲲石聚利、鲲石合利合计控制公司23.81%股份的表决权,比例较低。其中石和鹏直接持有公司的股权比例仅有11.13%,鲲石聚利、鲲石合利持有另外的12.68%股权。

鞍石生物的单一第一大股东Bain,持有该公司17.04%的股份;第六大股东VivoIX、第九大股东维梧苏州以及第十大股东VivoII,三方签署了一致行动协议,形成一致行动关系,合计持有公司17.09%的股份;第三大股东BFV,持有公司8.49%的股份;第四大股东先进制造基金,持有公司7.72%的股份;第五大股东PV,持有公司7.60%的股份。

鞍石生物招股书表示,公司实控人石和鹏并非公司第一大股东且无表决权差异安排,而包括第一大股东Bain在内的其他持股5%以上的股东,仅做出了不谋求公司控制权的承诺,并未表示是否一定会在股东大会支持实控人石和鹏,以及在下一届董事选举和高管人员安排上支持实控人石和鹏。(港湾财经出品)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