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高金牵头撰写发布《2025上海ESG发展报告》 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上海样本”)
10月16日,在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高金/SAIF)牵头撰写的《践行可持续发展之路——2025上海ESG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对上海各类主体的ESG发展实践通过具体案例进行了介绍,致力于在对过去总结的基础上识别未来挑战,提炼结构化和可操作的发展建议,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作用的路径分析。
上海:ESG实践之路的“先行者”与“赋能者”
随着全球经济波动性增加、气候变化及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企业可持续发展诉求日益复杂,环境、社会与治理(ESG)议题在国际政策、产业实践和资本市场中的战略重要性持续提升。
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与创新中心,上海通过政策引导、产业布局和金融机制创新,不仅推动本地ESG生态不断完善,也在全国乃至国际格局中发挥着示范作用。
报告指出,与前一年相比,2025年上海ESG发展正在走向制度更系统、行动更标准、绩效更量化、协同更紧密的新阶段。在过去一年里,国家和地方密集出台政策,推动分层分类信息披露、绿色金融改革和市场监管体系完善,逐步形成系统化制度框架。上海在政策落地过程中积极探索与国际标准接轨,为各类主体提供方向和指南,为ESG实践的规范化和规模化奠定了基础。
各方参与者应对共性挑战中的探索与经验
报告还深入剖析了上海ESG生态体系中的各方参与者在推动ESG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报告指出,企业是上海ESG生态中的中坚力量,国有企业在信息披露和治理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民营与外资企业则在绿色产品开发、供应链协同和社会责任实践中开展多样化探索。然而,中小企业面临理念和能力受限、技术与资金门槛高、治理体系落实难度大等困难,ESG价值体现与资本化进程缓慢,遭遇推广瓶颈。
金融机构为上海ESG发展提供资金和工具支持,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持续扩容,银行、券商和保险机构在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中逐步嵌入ESG要素考量,为企业低碳与可持续发展项目提供资金保障。然而,数据获取难、信息质量参差、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标准差异大及长期资金激励不足等问题仍制约业务发展。
上海的市场交易体系推动企业提升ESG发展动能。其中,上海证券交易所强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而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的碳排放权与绿色电力交易平台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路径选择,而其它交易平台,如股交中心和数据交易所,也在探索合适的标准与服务工具。不过,制度滞后、标准分散、数据碎片化及中小企业参与度不足仍是普遍问题。
第三方服务机构逐步成为上海ESG生态中的“粘合剂”,其在碳评估、绿色认证、信息披露咨询及智能化工具开发方面支撑企业实践与金融协作。
报告还指出,人才培养与公众参与正成为推动上海ESG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国际合作与涉外企业的典型范例在上海ESG生态建设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推动“ESG四化”并形成互为支撑的闭环
在对上海各类主体行动现状与优化方向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报告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系统化行动建议,其核心是推动“ESG四化”,即ESG经营活动内部化、ESG信息披露标准化、ESG评价体系系统化、ESG价值实现具体化。
上述“四化”之间形成互为支撑的闭环。其中,内部化为企业行动提供基础数据与治理逻辑,标准化披露将其转化为透明、可比的信息,系统化评价以量化指标形成反馈和改进方向,而价值实现具体化则通过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验证前端实践的有效性,并反过来强化内部化的动力。
这不仅将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也将进一步提升上海在全国乃至全球ESG治理中的话语权与引领力。